人狗情不了(散文)

苏羽夜 2月前 129

我很喜欢狗,早在儿时,家里就没间断过养狗,其中的一条黑狗几乎是陪着我长大的。说来也怪,那时家里五六口人,比我大的比我小的都有,但这狗唯和我更亲近。

到了秋天搂柴的时候,一整天时间,这狗都会陪着我,俨然是我的警卫。搂柴也是要抢领地的,那一片柴火厚,那一块就成为村里孩子们争夺的地盘。在这条狗的照料下,我搂柴的地方其他人不敢再进入,甚至连其他狗都不能靠近,小伙伴也都知道,只要黑狗跟着我,他们就绕开到别的地方,他们怕这狗的凶狠吠叫。这狗吠叫的样子虽然凶狠,但从来没有真正咬过人,但孩子们都怕他。有了这狗的陪伴,我会特别的轻松,不仅保护了“领地”,更重要的是壮了胆子,不怕野狗或陌生人的袭扰,因为那时我还小,如果放在今天,是需要大人接送上下学的。

中午吃干粮时,我总是分出一部分给狗,有时几乎是平分。它吃完后,会舔着我的裤腿,摇头摆尾,甚至发出几声低低的撒娇的哼哼声。我听得出来,它不是在继续索要,而是感恩与我的平均分配。那时口粮严重短缺,为了这条狗,我没少挨饿,也没少挨父母的训斥。

狗是人类的朋友,这个道理在长大后更为清晰。俄罗斯圣彼得堡高尔基实验医学研究所的花园里,矗立着一座“无名狗纪念碑”,这是1935年苏联政府根据巴甫洛夫的提议建立的,由著名建筑师别斯帕洛夫设计。纪念碑台座上的题词是:“自史前时代狗便是人类的助手和朋友,它为科学做出了牺牲,但我们的自尊要求我们在这样做时永远必须不使它们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伊•彼•巴甫洛夫”。没有狗的贡献,就不会有巴甫洛夫的医学和心理学科研成就。巴甫洛夫没有忘记那些忠心耿耿参与科学实验,为“条件反射”等重要学说提供实验依据的狗,于是提议为狗建立一座纪念碑。苏联政府没有因为狗是动物而显出傲慢,端起虚伪的绅士架子来,而是接受巴氏的建议,建立了纪念碑,对狗表现出了神圣的尊敬。纪念碑至今还屹立在那座花园中,成为人类尊重和感谢狗的标志。

转眼步入中老年阶段。十年前,妻子快要退休时,我们决定养条小狗,于是买了一条小泰迪,起名毛毛。刚买回来时,就有朋友说,养狗是一门学问,要好好训练,只有训练懂事后的狗,养着才有乐趣,才有意义。

四十年前,经常到公安处警犬基地帮着朋友训练警犬,还曾经在警犬的配合下破过两个案子,对训狗的一套技巧不太陌生。训练狗的理论基础就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具体操作无外乎两条,一是用连续喂食的方法建立反射条件,一是用惩戒的方法建立反射条件。对于家中小狗的训练,第一种方法我是可以接受的,第二种方法则不可接受。我的想法,养狗就是为了与狗共享生活,相互提供并显示尊重和爱意,创建出生活的意趣。人与狗的关系是平等的,互为满足的关系。为了给小狗建立“规矩”,要么鞭笞,要么棍打,有的还用电击,这实在是一种为了奴役的霸凌,为了实现私欲的变态。人类追求平等和友善,反对奴役和霸凌,为什么要对日常生活中的小狗施以奴役和霸凌呢?我们可以不去养狗,但不能为了养狗而对狗施以暴力,虽然目的是建立“规矩”。我不能、更不忍心看到在建立“规矩”时狗的担惊和恐惧,甚至不能看到狗眼里的哀伤和祈怜,那是对人所倡导的“仁义”“博爱”“慈善”的绝望,是对人的虚伪性的彻底否定。

我以我的做派来影像毛毛的做派,对我来说叫作“听之任之”,对毛毛来说叫作“率性而为”。我给这两个词加了个引号,想说的是这是一种有条件的“听之任之”和“率性而为”,这个条件就是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和生活环境的维护,在这个条件下,毛毛怎么开心,我就纵容他怎么开心。每天遛狗两次,喂食三次,雷打不动,坚持下来,也有“条件反射”之效,毛毛有了非常良好的生活习性,明白了家里和院里的区别,并懂得什么事该在家里做,什么事该在院里做,什么事家里院里都可以做,这一点如果也叫规矩的话,就足够了。

有一天妻子踩在板凳上准备把窗帘摘下来,毛毛狂叫着叼着裤管儿不放,妻子推开他登上板凳之后,毛毛两条前腿趴在板凳上,不停发出尖锐的叫声,看到妻子没有下来的意思,毛毛跑到书房冲我直叫,我意识到了不对,跟他来到卧室,才发现妻子站在板凳上,当我上去扶住妻子后,毛毛恢复了平静,摇着尾巴望着我两一直到把窗帘摘下来。下来后妻子对我说:“真是领教了,小狗比你都懂事,都心疼人。”

狗比人懂事的事情并不少见,中国有个成语叫义犬救主,出自《搜神记•卷二十》:“孙权时李信纯,襄阳纪南人也。家养一狗,字曰黑龙,爱之尤甚,行坐相随,饮馔之间,皆分与食。忽一日,于城外饮酒大醉,归家不及,卧于草中。遇太守郑瑕出猎,见田草深,遣人纵火爇之。信纯卧处,恰当顺风。犬见火来,乃以口拽纯衣,纯亦不动。卧处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湿身,走来卧处。周回以身洒之,获免主人大难。犬运水困乏,致毙于侧。俄尔信纯醒来,见犬已死,遍身毛湿,甚讶其事。睹火踪迹,因尔恸哭。闻于太守。太守悯之曰:‘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即命具棺椁衣衾葬之。今纪南有义犬冢,高十余丈。”这故事虽然出自神话集中,但应该真有其事,在《搜神记》中这个故事出现过两次,主人公姓名不同,故事情节大同小异,说明当时作者干宝搜集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材料。说这是真事,还因为即便在今天,义犬救主的故事也经常发生。

苏东坡一生爱狗,先是养了一只黄色的狗取名“黄耳”,后来被谪贬海南,又收养了一条流浪犬,取名“乌觜”,也有人将其叫作“乌嘴”。有趣的是为了这条狗,大诗人专门写了一首有序无题的诗,而且序还很长,后来这首诗以《咏狗诗》为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余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澄迈,泅而济,路人皆惊,戏为作此诗。

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食余已瓠肥,终不忧鼎俎。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跳踉趁僮仆,吐舌喘汗雨。长桥不肯蹑,径渡清深浦。拍浮似鹅鸭,登岸剧虓虎。盗肉亦小疵,鞭棰当贳汝。再拜谢厚恩,天不遣言语。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这首诗妙趣横生,把乌觜的忠义、聪明、狡黠、淘气刻画的淋漓尽致,让后人领略了大诗人与动物间的仁善、和谐、互爱、互信的无间关系。

我家的毛毛一点不比乌觜笨,甚至强于乌觜。每当我和妻子商量一起出门的时候,毛毛就会如影随形,不会再离开半步,它能清楚地听懂我们计划的事情。如果出远门,头天晚上整理行李,毛毛便不再吃晚饭,直到听到我说出“出门带着你”这句话,才会跳跃起来,前去觅食。第二天一早起来,就会蹲在门口,等待出发。

毛毛极会看脸色,根据主人表情的喜怒哀乐,作出相应的动作来,绝不会在我们不高兴的时候来讨没趣。于是,妻子经常称它为“狗精”。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来家里串门,毛毛冲他叫,朋友开玩笑瞪着眼呵斥它,并挥舞着苍蝇拍吓唬它。从此,毛毛不再对这个朋友表示出友好来。有一次,我请朋友来家里吃饭。他走后,毛毛在他坐过的地方撒了一泡尿,以示对他的抗议。至今,毛毛看他的眼睛都含有明显的提防和敌视神色。爱憎分明,这也是狗的特性。

有一年夏天凌晨三点多,毛毛忽然狂吠起来。它失去常态的吠叫让我感到异样,起来刚打开卧室的门,毛毛便叫着冲向了客厅,对着门外继续吠叫。我打开灯,以为有人来,便问是谁,没人回应,通过门镜向外看去,也没有什么动静,我把每个房间都巡视了一遍,都无异样,折腾了四五分钟,便带毛毛重新睡觉。第二天一早,小区有两家被盗,客厅可以带走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其中一家的主人被小偷惊醒,欲呼喊时,小偷亮出了匕首,主人只好闭了嘴。我忽然明白,毛毛是在半夜听到了异样的声音,如果那天没有毛毛,小偷或者就光顾了我家。

相对于狗的忠义,人则逊色不少,在狗的面前就相形见绌了。《洛阳伽蓝记•宣忠寺》记载,永安末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在城阳王元徽的帮助下,设计诛杀了蓄意谋反的尔朱荣。后来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反叛,打进洛阳替叔叔报仇,将孝庄帝囚禁杀害,并追杀元徽。元徽亡命逃出洛阳,投奔前洛阳令寇祖仁。寇祖仁及其子女兄弟原来都是元徽的部下,得到元徽的提拔重用,一门官居刺史(相当于省长级别)以上官职,元徽对这一家人有极大的恩典,所以元徽才考虑投奔他家。未曾想到寇祖仁对子弟们说:“听说尔朱兆悬赏捉拿元徽的赏格很高,捉到的人即封千户候,今天富贵到了!”于是设计斩杀了自己的恩人元徽,占有了元徽带来的一百斤金子,五十匹马,并将这些财物全部吞没,平均分配给了五服以内的亲戚。元徽的头颅被他送给了尔朱兆,寇祖仁一家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卖主求荣的典范。

实际上寇祖仁的行为并不罕见。翻开《二十四史》以及《清史稿》《民国史》,忘恩负义,落井下石,卖主求荣者比比皆是,史不绝书。比如勾践诛杀文种,刘邦诛杀韩信,干儿子安禄山反叛干爹李隆基,侯景饿死梁武帝……这还都是进入正史的,至于曹操屠杀吕伯奢,吕布认了两个干爹,李益抛弃霍小玉等等文学渲染就更多了。在民间老百姓当中,也不乏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之辈,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韩愈《刘子厚墓志铭》写道:“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啊呀!人走到了穷途末路时,才能见到他的节操和义气。今天有些人,平日里生活在一起互相显得客客气气,你好我好,吃喝玩乐往来频繁,夸夸其谈,笑脸相迎,都表示尊重对方,甘居其下,握手时恨不得掏心挖肺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绝不背弃朋友,其表现简直和真的一样可信。可是,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那怕这冲突的利益比头发丝还细小,便立即翻脸不认人。朋友掉到陷阱里,不但不伸手救一下,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这样的人到处都是啊!落井下石的事情连禽兽和野蛮人都干不出来,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柳宗元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柳子厚就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大诗人韩愈的朋友,死后韩愈为其作《墓志铭》,其中说了这段话,感慨人际关系的利益化。韩愈也是一生坎坷,后官拜吏部侍郎,阅人无数,见多识广,后人给他的名衔有“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等,其实韩愈还是一个“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颇有研究。他的这段话不仅仅是对柳宗元的评价,更是他对人性的揣摩。人的特性是趋利避害,所以就会见利忘义,这和狗有着本质的区别。

唐朝王维有一首《酌酒与裴迪》:“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评价这首诗:“‘草色’‘花枝’固是时景,然亦托喻小人冒宠、君子颠危耳。”这评价是一针见血了,这血,何尝不是一种人情世故的宣泄。

“人情翻覆似波澜”,这就是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但没有人会说“狗情翻覆似波澜”。人们常说“狗脸子说翻就翻”,其实说的不是狗,而是借指于人的,狗,永远不会忘记恩人,更不会和恩人翻脸,人则是说翻就翻的。

2025.1.8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