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愁的入口等你
——读《我是那只逃走的狍子》有感
一
在敦化市总工会职工文学大讲堂上,我向文友们推荐了作家刘德远的散文集《我是那只逃走的狍子》。这是一部非虚构生态散文集,它以长白山脚下的双龙村为舞台,以独属于作者因形命名的卧虎山为背景,用双龙村卧虎山西砬子烂漫的杏花为点缀,精心勾勒出一幅饱含人间烟火与脉脉温情的乡愁长卷。
我们都在猜测书名的由来,德远兄介绍说,因为之前选择三十多个书名,责任编辑很不赞同。直到有一天,看到电脑屏保上那只蹦蹦跳跳的兔子,脑海中灵光一闪,《我是那只逃走的狍子》,被责任编辑欣然采用。
对于作家而言,乡愁是一种深藏在心底的温柔情感,是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记忆的怀念,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是从故乡逃离后又深情回望的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是对家乡土地、山水、风物的眷恋,更是对亲情、友情和熟悉生活场景的思念。其实,我们也是一只狍子,年轻时逃离小山村,现在又回望小山村。
乡愁是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故乡紧紧相连。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的影子总会如影随形。乡愁就像一盏灯,照亮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和温暖。乡愁里的情感是创作富矿,作家可以反复挖掘创作主题,通过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物来展现乡愁的持续性,让读者在不同的故事中感受到乡愁的共情之处。
就这样,德远兄在乡愁的路口等着我们,一同回味那些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往事。
二
打开那本厚重的书,幽远而质朴的双龙村跃于笔墨。这座蛰伏于长白山脚下的双龙村,宛如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承载着作者童年的欢声笑语与懵懂泪水,是他灵魂深处最温暖的栖息之所。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双龙村犹如世外桃源,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喧嚣。
作者在这个村子里居住了10年,他的童年涂满了双龙村草木花朵的颜色:卧虎山的杏树、南大河、塔头甸子、冰凌花、柳毛骨朵儿、马莲花等,成为这座村子最好的背景画。
晨曦微露,细碎的阳光穿透树叶的缝隙,洒在蜿蜒的村间小路上,勾勒出一幅斑驳陆离的光影图。不安分的麻雀,灵动的燕子,欢快鸣啼,攀升和俯冲,恰似大自然奏响的晨曲,唤醒了尚在沉睡的村庄。孩子们则在村子里肆意奔跑、嬉笑玩闹,清脆的笑声在村庄上空久久回荡,为这宁静的双龙村庄增添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他们有的在塔头甸子里追逐蝴蝶,小小的身影在花丛间穿梭;有的则聚在一起,在池塘里捕捞泥鳅鱼,纯真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或者细细地品味从清晨一直下到黄昏的雨,让双龙村在远山多情而妩媚的清秀寂静中,亲昵地湿润着作者童年的春天,心空纯洁地与大地,阳光,雨丝,产生快乐和审美。
村民们顾不上欣赏季节的细微变化,顶着星月,迎着朝阳,开启一天的辛勤劳作,田间地头,处处都是他们忙碌却坚定的身影。夏季的“三铲三趟”,收获时的“三春不如一秋忙”,猫冬时的泥火盆,聚合成为东北文化的一个个鲜明亮丽的符号,值得作者传承和记忆。
书中对卧虎山杏花的描写,让我难以忘怀。
卧虎山,这座不足千米的小山,默默守护着双龙村。在村民们眼中一座普通的山,由于作者望山形如“卧虎”,便大胆地命名为“卧虎山”,写进自己的文字里,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符号。
而卧虎山杏花,无疑是这本书中一抹温柔的亮色。
每年春天,当春风拂过卧虎山,杏花便会如期盛放,如云似霞,如梦如幻,美得令人窒息。杏花盛开之际,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粉色的花海之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那是一种让人闻之沉醉的清甜气息。
盛开的杏花,唤醒村民们春耕的讯息,播种成为小村的第一件农事,也是农耕活动开始的信号。杏花作为春耕的指令,成为双龙村农耕文化的缩影,反映了双龙村村民对自然的敬畏、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待。它体现了双龙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他们对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的坚守和传承。通过将杏花与农耕文化联系起来,作者构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不仅代表了自然之美,还代表了双龙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成为双龙村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
杏花,它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作者心中乡愁的具象化象征。它见证了作者的童年纯真岁月,也目睹了村庄的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每当作者看到杏花盛放,故乡的点点滴滴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心中涌起一股无法言说的浓浓乡愁。
卧虎山的杏花,在作者的童年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与作者童年的许多美好回忆相关联,是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同时作者唤起读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怀念,引发情感共鸣,使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
三
阅读《我是那只逃走的狍子》,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炽热而深沉的爱与眷恋。他用灵动细腻的笔触,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亲眼看见那一幕幕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场景。
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饱满,个性鲜明独特,无论是勤劳善良、默默耕耘的父母,还是热情好客、质朴憨厚的邻居,都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这些平凡人物的生动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故乡人民的淳朴善良与勤劳坚韧,也抒发了他对故乡人民深深的敬意与感恩之情。他描写父亲在水田里劳作时,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脊背,汗水湿透的衣衫,以及那专注而坚定的眼神,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与厚重;描写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那熟练的动作,慈祥的笑容,以及饭菜的香气,都让人仿佛回到了家的温暖怀抱。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乡愁有了更为深刻透彻地理解。乡愁,不只是一个人对故乡地理位置上的思念,更是对过去那段纯真岁月、质朴生活的深深缅怀。是一种情感的厚重寄托,逃离故乡的游子心灵深处的温暖慰藉,是我们心中温暖而坚实的港湾。
故乡的山水风光、故乡的亲人挚友、故乡的风土人情,都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成为我们生命中永远无法割舍的珍贵记忆。
当我们回到故乡,听到熟悉的乡音,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便会瞬间涌上心头,感受到一丝来自故乡的温暖。
《我是那只逃走的狍子》,为读者书写出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与温情的乡愁画卷。作者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故乡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人物,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故乡深沉的热爱与眷恋。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长白山的风土人情有了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也让我对乡愁这一永恒的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它让我明白,乡愁是一种永恒的情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反而会在岁月的沉淀与洗礼中愈发醇厚深沉。就像一坛陈酿的美酒,时间越久,味道越香醇。
在这喧嚣纷扰的世界里,不妨放慢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翻开《我是那只逃走的狍子》,那里,有德远兄在乡愁的入口等着我们。等着我们与作者一同品味那些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悠悠往事,用心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愁。
或许,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安宁,寻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温暖。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本好书,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来时的路,铭记乡愁里那份最纯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