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小,真的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处。倒是听到“读书无用论”,我好像也未受到多大的干扰,或许,我一开始就没有去想读书有什么用,所以,还是喜欢没有目的地看看。
上了小学,会认字了,就想,如果一本书读下来,这上学就没白上。于是,生出买书的念头。
那时我就懂得了“拮据”这个词,我们家很贫寒,特别拮据,我用“拮据”造句,班主任老师只抬头看了我一眼,也没有打一个对钩。那时我懂得,贫穷是用来同情的,是不能言表的。学“敝帚自珍”和“拮据”两个词,我居然不费事,不能归于灵性,应该是家庭早就给我上了这一课。
从小,母亲就懂得我的性子,给我的评价是“任性”。现在的任性,是需要资本的,那时不用有多少资本,总是设法让想法变成现实。
我挑出队上分的柴火,修理成型,居然在炕头钉制了一个好看的书架。框架做好,细木条组合成放书的搁板。母亲看着我发笑,但她那时不懂得我的心思。
做书架是因为爱上了小人书。有一个小伙伴叫“战强”(乳名),他的父亲吃国家粮,在发电厂工作,他喊“爸爸”,跟我炫耀说,每次爸爸回家,一般是一周回家一次,就带一本小人书,这让我羡慕得很。他很聪明,我们认为他的聪明来自这些小人书。他喜欢借小人书给我看,但差不多是看旧的小人书,无头少尾的,残缺不全,我不能挑剔。开头就是个背景,少几页无所谓,后面的少了,倒是可以掩卷重构一个结尾,也不错,况且,那时就发现,完整版的小人书的结尾也是不给一个完整结局的,令人猜想,读完还在担心着主人公的命运。后来知道这叫艺术,是“言尽而意无穷”。小人书有很强的诱惑力,更有启蒙的意义。为了表达我的感谢,我将那些残破的小人书加了牛皮纸封面糊好,然后还书给他,他居然大方地拿出三本送给我。如获至宝,无以为报,上去搂住拍拍后背就算感谢了。
有的镜头,没有照片存念,但一直在心底,每忆,画面就清晰起来,回到曾经的时光。
将三本小人书的书背写上书名,放在书架,一下子就感觉蓬荜生辉了。放学的第一眼就打在书架上,羡慕老师说的学富五车,我才三本小书,明显觉得单薄了。好在有胜于无。
我将曾经用过的课本,也放在书架,放学回家,把书包倒腾空,书和作业本也放上去。虽无书屋书斋,但已经有书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读书人,门口邻居“经典”是县一中毕业的,有学问,我曾见过他家的书架,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是刷了紫色油漆的,很有读书人的范儿。我很相信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对孟母择邻的故事很熟悉。曾经的农村,文化氛围很淡漠,一条街上出个高中生,几乎等于封建社会的中举中进士。不像如今,走在街上,能够碰到一堆本科生。学识学历的价值,永远不可小视,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进取心。
二
母亲绝没有往买书的事上去想,我实在按捺不住了,因为暑假到了,我要去石岛表哥那住几天,他是高中生了,家里有很多书,尽管看不懂,但随便翻翻也好。最关键的是,表哥住处五十米远就是石头楼新华书店,我想买书。
我上小学的年份,我们家已经欠队上的钱,我不能张开口,其实母亲的眼神也懂我,却无能为力。
不要了!这话我没有出口,但肚子里有了这样的语气。我想到了办法。母亲让我拎着一篓子鸡蛋去表哥家,这是亲戚的礼尚往来。那天,我遇到了赤山集,日子是阴历的初四。我曾跟着母亲赶集看母亲买鸡蛋。我把一把鸡蛋摆在地摊上,一把是十个。用不着吆喝,终于有一位中年妇女全买了去,八毛钱,人家也没和我讨价还价,大概是看我年龄小,或者是相貌属于很诚实的那种。一篓子鸡蛋,少了十个看不出。
后来我听说伙伴也有类似的经历,有的就将父亲换下的锨镢偷偷地拿去采购站卖了,有的把家人使用了几次的牙膏挤到瓶子里,去卖掉铅做的牙膏皮。当然少不了家长一顿训斥,甚至挨上几脚。有收获,就要有付出嘛,不在乎了。
现在想想,这样的行为,就像上级拨款,要专款专用,我却从中截留。母亲文化不高,但有时念叨“从小偷针,长大偷金”,长大后懂得是防微杜渐的意思。后来,这事还是败露了,我姨娘说母亲给了50个鸡蛋,拿着去邻居家看月子了。
那天,母亲握着笤帚疙瘩把我挤在炕边,举起来要武力解决,好在教育了一番就拉倒了。尤其听到我花钱买书,而且把三本小人书拿出来证明,才算过关了。过了很长时间,母亲念叨这件事说,只能怪我们家穷,不是?
真的好羡慕现在这个时代,买书的故事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简直就是奢望。母亲可以答应孩子好好考试,达到预期,母亲就可以带着孩子进书店选购书。我的母亲从未有过这样的承诺,也不敢,生活都顾及不了,这样的满足,简直是会让母亲落泪。
那时一套高尔基的三部曲小画册——《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小人书,指点了大人生,三本书,就像画出了一条人生路线,我有幸在童年读到他的《童年》,后面的步子,也要坚定地走下去。这个小人书,不是漫画笔法,好像是影印的,人物以黑色填充,黑白写真。
《在人间》一本感染了我。主人公叫阿廖沙,11岁开始谋生,在鞋店制鞋擦鞋,在作坊当学徒,在轮船上洗碗。那时非常羡慕阿廖沙,我思考自己的未来会去干什么。
而且,我非常偏执,认为只有苦难的经历才能成就一个人,可能和我的人生境况有着相似,所以认同这样的故事。后来学习中文课程,我有了赏析能力,应该是我和书中的人物故事发生了情感共鸣吧。每一次接触学习,都是我们进步的基础。我参加高考的时候(1978年),考卷简单,答题方式上,更多的是采取类比的方式,有点像依葫芦画瓢,小人书有大作用,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
三本小人书,我是用牛皮纸包了皮的,后来在同伴中传看,不知所踪了。也好,那些故事,也应该给了伙伴以力量。
经过文革的学生,真不知大学是什么样,不敢去想,更不敢把自己想象成大学生。或许是冥冥之中《我的大学》给了我一种莫名其妙的动力吧。高尔基,包括他笔下的阿廖沙没有上大学,社会就是他的大学,接触革命思想是阿廖沙的大学课程。我觉得,自己那时不懂得什么是价值观,但隐约感到人应该怎样面对现实,追求一条出路。
三
我在岛城烟台读书,家庭经济更加困难,好在学校从国家分配给学生的伙食费里拿出2块钱,当零花钱。除了花钱在学校外的街上买一点烤饼犒劳口舌,还是攒下了一点钱,钱虽少,但在手上却发痒,总寻摸着买书。曾经沿着烟台市区的大街小巷去发现旧书摊,没有。很多同学在宿舍的床头摆上几本书,以文学为主,限于散文杂文,小说都是大部头,不敢奢望,也不敢有想法。我甚至想,书摆在那,就是不读,也是读书人的样子。有书,就是一种气质。书就像一个有档次的好朋友,很高雅。
那时,任性依然左右着思想和行动。看书看到袁枚的《黄生借书说》,记住了“书非借不能读”的名言,却并不赞同。即使借到,十分喜欢的书,真不想还回去。这心理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好一点,毕竟“赖”比“偷”或“窃”要体面一点。我是总想着拥有自己的书。我想到毕业,如果只是携带了睡了两年的草褥子,外加一捆中文课本回到老家,根本没有学富五车的派头。这种心思,现在想想都可笑,可这就是那时的人生观,不深刻,但追求读书人的体面。
其实,这是让我想到文革初期我们批斗本村富农的一个场景。是庄户人家,出了好几个读书人,我们红小兵被大人们领着去他家揪斗的时候,看见很多书,凌乱地铺了一院子,觉得这个富农太反动,居然藏着这么多的毒草!但转而一想,自己能拥有几本多么好。那是一个思想被重度扭曲的时代,拨乱反正,我们重新认识了书的价值。后来知道富农的两个儿子在大学做教授,是读书成才,我们便对书和知识有了敬畏感,觉得和书作对是多么无知,多么幼稚。人类的认知,终归是要正本清源的,正确的思想美好的感情,最终会深刻影响着我们,人类的认识终归是要回到正途上的。
机会终于来了。那天,我们的班长胸前抱着一摞书走进宿舍,我们扑上去,啧啧称赞一番,然后就是恨自己囊中羞涩,恨错过了书疯狂打折的机会。
周末,带着不舍得花的几毛钱,徒步往烟台的南大街新华书店赶,七八里路,不舍得花二分钱乘坐公交车。
幸运啊!打折的书还有。我买了鲁迅的一套书,《且介亭杂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最便宜的打折后只有五分钱,相当于买一个烟台烤饼的钱,最贵的才一角五分钱。
放在胸前抱着再走七八里,回到宿舍,站在床头,同学围拢过来,少不了称赞。周末,有的同学懒得出去逛街,便在我床头抽一本闲看。睡前读书,也是在那时养成了习惯。顺手抽取一本,油墨的书香,随着灯光,弥漫一床。集体宿舍统一时间熄灯,用手电筒接着看完一篇,才能不留遗憾地合眼。
曾经在书和烤饼之间纠葛过。食欲,忍一忍,过得去。书欲,满足了,且留下有形的东西,成为读书人的财富。上学那两年,我敢说自己认真读过鲁迅,相比我读其他作家而言。
四
每个人的读书经历,可能不尽相同,爱书是普遍的情感。在读书人心中,书是至高无上的,拥有一架书,一屋书,那是财富。不是所有的时光都给了书,但书在时光里有着不断提醒我们靠近我们的特点,闲暇时光,捧一卷书,有时候忘食忘饮,大概这就是如饥似渴的状态吧。
买每一本书,都会留下故事,起码留下在某个城市的一次与书相遇的细节。工作之后,算是实现了“财富自由”了,花上十块八块钱买一本,不再分分计较了。每年下来,书房会添新书。书架满了,书桌也垒高了。随手翻翻买来的书,扉页或尾页都留下了某时购于何处的记录,买书的时间过去甚至三四十年,还能记起我站在书店书摊的情境。
买书会成为一个人的雅兴与习惯,我家前面的一家超市,楼顶有一块撤下的广告牌,上面写了“每日所需”四个字,常常让琢磨我每日到底需要什么,最需要的还是每日翻翻书,翻翻买的书,体验自己与书相遇的亲切感,觉得没有那一笔买书的钱是花得不值,花得冤枉。很多东西,买到手就觉得无用,想马上丢弃,但面对书,不能生出这样的想法。
朋友是老的好,旧的好,书亦然。人的最浅层的需要是满足感,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还觉得“书犹粮”,最适合囤积居奇。
我现在还是要分一点钱来买书,闻书香就走不动了,满足一下眼馋。退休了,曾经往来的朋友同事很少联系了,但好在有书填补了这个空白,真的是应了“书犹友也”的话。还有一个体会,每读书,就会遇到和我有着相似的故事,发生共鸣,也为我在秀才文学写作打开了灵感,不断扩展写作的题材。
曾经略算了一下买书花掉的钱,得上万,不痛每一笔买书钱,觉得就像在银行存钱,我拥有了一笔财富。但还是痛惜花钱买了重复的书,我在威海市立医院住院,两次买到龙应台的《目送》(第二次入院未带这本书),觉得有必要再读一遍。一直想找机会送人,送给喜欢读书的人。想起那句话——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送人一本书,手留书香。这也是买书的好!手头曾经有一套《华文选萃》,好几本,有高中生来让我说说怎样学好语文,我就割爱相送,那个学生一定记得我们之间的故事。
买书已留香在手。赠物赠新,赠书还是旧的好,是书香的互相传递。
2025年2月6日原创首发秀才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