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
或许是春雨,也可能是秋雨,院里的水泥地面一会儿就湿了。嗒嗒嗒嗒,下个不停。据说“读书写字种花草,听雨观云品酒茶。”皆为静心、修身、陶冶性情的雅事,透露出一种对待生活的淡泊自然的态度。但有些时候,听雨并不会让人心静,反而让人焦躁,没有缘由的焦躁。既然静不下心,我便要去打开电视,这时,外面就响起了一阵二胡声。
“你伯在拉胡胡(二胡)了”爸说。
“哦,也听不懂拉的啥曲子”我说。
我走到街门口,竖起耳朵听伯拉胡胡。
虽然从小听戏看戏,但对于秦腔我了解的很少,听不懂伯拉的是什么曲子。伯会拉二胡,也许是自学成才,反正从我记事的时候起,伯就有个胡胡。伯的胡胡就拉得好,他也是村里自乐班乐队的成员。他是长辈中唯一一个会一种会乐器的人,他的二胡平时就在屋里“十不闲”上挂着。逢天下雨他闲着的时候,就拉出了响动。偶尔他不在家,我也偷偷地拨弄过几回,仅仅只能让它发出声音而已。这时,门上的地面已经湿了,雨水顺着路面往排水渠流去,偶尔一阵风吹来,有些许的凉意。他拉的曲子低回婉转,和这阴雨一样让人忧愁,让人情绪低落。伯还会唱戏,他唱的最拿手的戏是《屠夫状元》选段。那一年中秋节,大女儿过满月前一天晚上,我拉着架子车去邀请自乐班的乡亲来家唱戏。那晚,伯在席棚下和他的搭档唱了一段《屠夫状元》,声音高亢有力,字正腔饱满,至今记忆犹新。
……
伯唱:从今后我在外
搭档唱:在外多劳累
伯唱:劳累我愿意,家里的事儿?
搭档唱:我料理
伯唱:侍侯咱妈
搭档唱:有我哩
伯唱:做饭浆又洗
搭档唱:哥哥你放宽心
……
搭档唱:叹哥哥有一日要把嫂娶,作妹的要出嫁各自东西
伯唱:叫妹妹你莫要伤心落泪,我一定为妹妹找一个,称心如意如意称心的好女婿
……
伯一个人在屋里拉胡胡,声音随着雨声飘出了房子,飘进了雨里。进而,王家崖六队的很多人都听着了。
爸也爱唱戏,不过他的中气没有伯的足,大概唱的是旦或者生一类的。能记住的是爸偶尔唱:“我爹爹贪财把我卖,我不愿为奴逃出来……”等等。每次谁家过事有唱戏的机会,伯和爸总是当仁不让,总会跟着乐队班子唱几段。不过尽管他们这样熏陶我,也没让我爱上秦腔戏。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这代人听着流行歌曲长大,早已被那些所谓的高雅艺术所迷惑。毕竟柔情似水爱意绵绵的通俗歌曲和走在时代前沿的偶像明星,比起土气十足的秦腔与说着一口流利的西北方言的戏子,不知道有多么让人着迷。哼着节奏明快,委婉动听,如诗一样的通俗歌曲,感觉整个人都离开了家乡去了霓虹灯闪烁的都市。而秦腔多数是吼,看不到戏词,根本听不懂。能记得住的也只有:王朝马汉喊一声……黑人黑相黑无比,浑身上下一锭墨;也有: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还有:手托孙女好悲伤,两个孩子都没娘;还有: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里有家园等等。戏词记得一些,故事情节不甚了解。爸每回激动的给我讲戏里的故事时,我压根就听不进去。一是真的不喜欢,二是从心里有些瞧不上这门艺术,总觉得这是一门很土的剧种,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去听去看。毕竟不管哪里搭台唱戏,台下夹着板凳坐着看的大多数是老年人。我爱听评书,是单田芳老师的忠实粉丝。单老师经常念一首定场诗: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是戏曲评书多是一些惩恶扬善的故事情节,劝人做好事,做善事,做忠诚孝子,不要当佞党奸臣。多数戏的剧情也都是这样的。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名字不太记得,主人公偶尔唱几句:呼喊一声绑帐外……只杀得儿郎痛悲哀……小唐儿被某把胆吓坏……后来才知道这戏叫《斩单童》,是隋唐的故事,说单通单雄信得势时,救济过很多江湖朋友,后来被李世民要杀头时,他的兄弟们都缩头不出来搭救。郭德纲老师也说,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有一首诗这样写:走遍天下游遍州,人心好比水长流。初次相交甜如蜜,日久情疏喜变忧。庭前背后言长短,恩来无义反为仇。只见桃园三结义,哪个相交到白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交朋友要交有义气的人,要擦亮眼睛。
小时听到哪里过会唱戏,总是激动的奔着去。说得好听是去看戏,实际上是奔着热闹的场面,奔着那些平时见不到的玩具,吃食去的。在会场上揣着几毛钱逛来逛去,台上的戏子卖力的在唱,我们总是在台子上都瞅不了几眼。“看戏去来”,只是个好的由头而已。
小时候去碎姨家,有一天晚上,陕西台《秦之声》演了一出戏:一个叫张继保的年轻人考上了大官,后来不认他的养父母,在清风亭被雷劈死的故事。这戏叫《清风亭》。告诉我们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不然天理都难容。有一段戏里有这样的唱段:……为娘的早膳还未餐,饿得娘不住眼前花儿转,无一人怜念娘可怜,儿无有奶乳用粥灌,可怜儿一尿一大摊,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换左边,左右两边齐尿遍,抱在娘怀娘暖干……这是《三娘教子》的唱段,也是很有名的戏。告诉我们要懂得父母的不容易和辛苦,要懂得感恩。《铡美案》更是家喻户晓,陈世美娶妻秦香莲,生两子后进京赶考得状元,隐瞒婚姻状况,当了驸马。发妻带子女京城进京找他,他为了荣华富贵,派韩琦要杀母子三人,韩琦了解情况后深明大义自杀,让秦香莲赶到开封府告状,千古青天大老爷包拯顶住层层压力,力铡驸马。这部戏也告诉我们,人到任何时候不要忘本,不能忘恩负义,不然法理难容。
一晃人已到中年,父辈们对秦腔依然热爱,有啥地方唱戏,夹着凳子就去了。而我在听某些戏的时候,不再那么排斥,反而觉得越来越喜欢听。上一个冬天,甘肃安万剧团在长安城唱红了“潼关以内白旗展”,仿佛唤醒了更多人骨子里和灵魂里秦腔戏这一根神经。我在刷抖音时看到了康雅婵李晓伟表演的《黑叮本》唱段:“皇兄殿角休撒野,你打我父我是谁?”竟然非常喜欢。演员们越唱越急眼:“天大地大国王大,除了国王属徐家……”这一段听起来竟然让人上头,单曲循环,百听不厌。
为什么?
我想其实原因很简单。
秦腔戏,它的故事、唱词、腔调,自始至终就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不管你吃什么洋饭,穿什么洋装,撇多标准的普通话,去多远的地方,干多大的事,其实秦腔、陕西冷娃、扯面、面皮、锅盔,这些词刻在我们的身上,是无法抹去的。
安静的时候,耳边还在响“天大地大国王大,除了国王属徐家……要让要让实要让,不能不能实不能……”我想,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喜欢秦腔戏。
李艳妃拍桌子,杨师(杨波)戳弄是非,老徐(定国公徐延昭)脸红脖子粗,拿着铜锤想往国太头上招呼的画面,竟然经常出现在脑海里……
(原创首发)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