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不久,气温还很低,但听说再过几天梅花湾的梅花就要开了。
梅花应该是年后最先来报春的,甚至抢在立春前,就会陆续地提前盛开。我敬重梅花积极乐观的个性,她总是在严寒中展露笑容;我欣赏梅花忠于职守的诚信,她总是在七九河冻开的时候暴蕾;我更喜爱它的坚韧与执着,外面的世界总也不能阻止它报春的步频,让尚处寒冬的人们看到如火一般的热情、美和希望。
雪莱曾留下哲理性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而梅花也被古人摆在梅、竹、松的首位,当是对梅之性格的尊重与肯定。松、竹经冬不凋,而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与松竹相比,梅花能不畏严寒则更是被人敬重。
退休后,我在新中医服务,每天店里的工作人员加上常在此理疗的客人彼此相处融洽,恰逢周六,有人提议要去梅花湾赏梅,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附和。他们中的两个孩子,听到后也高兴地跳了起来:“我们也要去赏梅,老师还要让我们写一篇赏梅的作文呢。”
说走就走,约定周日一早分乘两辆车出发去梅花湾。
三月的天气时暖时寒,今天的气温让人们还不敢脱去厚重的棉衣。据说赏梅最佳的时刻便是在这春寒料峭之时,因为梅花是报春花,它们刚刚报了春,春的脚步才会姗姗而来。
一路走着,我一边向两个小学生聊着梅花与诗:“诗人刘禹锡无论是仕途不顺遭遇流放还是身居陋室,他都以积极乐观的笔墨感染时人和后来者,苏轼与刘禹锡的命运有许多相似之处,最令后人敬佩的还是他们不畏权贵、不向世俗折腰的人格魅力。刘禹锡被当权者一再排挤压制,从三间小屋到半间小屋,反而催生出一部留芳千古的名篇《陋室铭》。虽身处陋室,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何等豪迈的情怀啊。苏轼则比刘禹锡幸运,在遭权臣迫害被安置在黄州时开荒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知州徐君猷来访,问他感觉如何。苏轼骄傲地回答:‘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他之所以选择这些植物,也恰恰验证了他宁折不弯的性格。”
“刘禹锡的《陋室铭》我会背。”一个孩子露出骄傲的神情。
“这地方不好看,走,我们再往前面去看看。”一个孩子这样说。我赶紧纠正:“不能这么说啊,你看这梅花湾中的哪一个角落,不比我们家中的摆设要美?这个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们的老师不是要让你们写一篇赏梅的作文吗?如果你们没有从主观上认识到这自然的美,你们即使写出的文章也是无味的。为什么叫赏梅,就是要让你在观赏梅花时能看出它们各自的不同之处。”接着,我便跟他们讲解了我所了解的一些有关梅花的知识,引导他们如何去欣赏,去分辨,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写出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赏梅作文来。
我在学生时代上美术课时最喜爱画梅花,因为梅花线条简单易复制,尽管花儿甚小、费时,但梅花就是那么几笔就能让人一看便明了。后来读了不少梅花的诗句,更是对梅花印象深刻。几十年过去了,竟然从来都没有认真地去欣赏一下梅花,这个愿望一直羞于与人道耳。今天我倒成了两位学生的老师,自己想想也觉得挺可笑的。
“你们知道为何说梅花‘俏也不争春’吗?因为它总是抢在春来之前便提前给人希望,这是它积极乐观的一面,因而更是被人称道。它又抢在春来百花盛开之前便隐去,这种不争的性格更是被后世当成淡泊名利的典范。立于严寒而不畏,开在春来之前而不与百花争,年年当先,岁岁守时,花开数天便归隐,但留香气于世间,仅此便让人肃然起敬。”我继续用自己对梅花的认识为他们讲解着。
春回大地,当不负韶华,今日亲赴3000亩梅花来观赏开得正艳的梅花,一睹其傲骨冰心,感受那份历经寒冬仍傲然绽放的生命力,还能在两位学生面前充当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知识面还是很浮浅,不由得让我对“教学相长”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教育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增进知识,至于那些自己还讲不明白的知识点,一定要回去学习领悟,及时补上这一课。难怪以前有人说:“你要有一桶水,才能给人一杯水”。
过了梅花湾景区的大桥,看桥下流水潺潺,但见沿河的道边梅枝横斜,暗香浮动。寒风中,梅花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傲然绽放,美不胜收,游客纷至沓来,共赏此盛景,心中那份对梅花的向往终于得偿。一路上,我们举着手中的手机,随时都想把这美景摄入进去。梅花如点点繁星,点缀在道边,花香沁人心脾。我们将这冬日里的温暖色彩定格在手机中。
感慨于梅花的坚韧与美丽,它们傲立在寒风中,让人感受到它们生命的顽强与希望。梅花的清香与流水的潺潺声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组春天的序曲。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光影,更添几分诗意。
忽然间由梅花想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一次次地走过了严寒,却增进了团结奋进、万众一心的创业信心,困难和灾难检验着我们身处逆境的作为,我们一次次历经坎坷,又一次次地证明了这个民族的向心力。阴霾已散,寒潮已过,正是赏花好时节。梅花谢去百花开,这个春天定会比往年更富有诗情。
(原创首发)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