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疯了。疯狂地网购青花五彩杯。居然将一列古董架腾空,让五彩的杯站成一列。给了好几个命名——“杯展”,“杯廊”,“贪杯”,“慈杯”……
又觉杯如书,“杯书”上架。这些杯子可统称“青花五彩”,我不当瓷器看,却当一架书来读。
刷抖音,“碰”到“瓷”,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喜欢,几天时间,居然网购了二十几只青花五彩杯。我外孙小时,喜欢玩具车,我家成了4S店。没想到我童趣比外孙还盛,居然在一屋差点装下了景德镇。自我开脱——难得返老还童嘛。
任何兴趣爱好,对人都是有益的。起码给了我“读瓷”“把杯”的机会。
在我的认知里,“青花”就是一种古老的单色瓷色,原来,“青花”就像神奇的魔术色,一点洇漶,便生出五彩,所以有了“青花五彩”的概念。怪不得,我观墨色书法,常常眼前出现彩色文字,特别是草书,有“落笔花草艳”的审美感觉。青花和黑墨是一样的,具有再生性。
赶快补充知识。五彩并不限于五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甚至一个瓷色,还可以有深浅、静晕、浓淡、洇聚、渐凝等不能言尽的微妙变化。青花,是中国古老的瓷器着色,曾经只是一种青蓝构图描花,后来人们发明了在特高温下着青蓝,青蓝成为底色,或线条。到明清时期,有了釉上彩瓷工艺,在素器釉面上彩绘,再入600—900度的次高温烧窑中“成器”。不能不感叹中国工艺的精细精妙,但令我感慨更深的是,我们的教育,做了一辈子教师,还是有揠苗助长的心思,总希望一次努力,就把学生锻造成人才,哪有这样简单容易啊!每一次,不一定是高温炉火造型,但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慢功夫。一次成型,一次着彩,可能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并不能成真。
曾经去过两次景德镇,知道这个城市是世界级的制瓷中心,是“瓷艺”的摇篮,但我没有真正找到一处官窑或民窑来观赏一件瓷器诞生的故事,很是遗憾。在我的脑海,烧窑制瓷,都是在地上建一个窑洞,放置泥陶,封口加猛火,然后冷却降温出瓷。我是从老家的砖瓦厂看到的。其实烧瓷工艺早就进步得令我们吃惊。我是从抖音的“取瓷”现场上看到那一幕,并产生购买的欲望。第二次烧瓷,是将瓷品放置在一个用耐火材料制作的“瓷罐”中,制瓷结束,打开瓷罐。一件件瓷品,惊天问世,五彩缤纷,我在抖音上打上“土色陶罐藏五彩,盲码魔盒生八珀”,真的难掩惊喜之色,对着手机,狂欢起来。
二
有些东西,会令我产生拥有的欲望。一杯在手,品茶的日子,岂不是于香茗中又添一份古色。瓷色如灯,将一份暖黄或暗红的茶汤,变来变去,品茶之际,便感觉流光溢彩。
如果没有中华词语,还真无法品出这份意境。我觉得以“活色生香”来形容,太恰切。活色生香,是形容花色颜色鲜丽,香味浓郁,瓷杯亦如花,我称之“瓷花”。我是什么样的茶都不挑剔,可分出口感的细微之别,但更在乎审美和品茗的仪式感。瓷花醉了茶,醉了品茶人的眼,点燃了心情。
瓷绿如和田碧玉,再无法形容了,不带一毫的瑕疵杂色,一碧如洗,打眼就是纯粹静雅的观感。王安石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我说“一杯江南盛碧绿”。
瓷蓝无可拟,真个是出自蓝焰胜蓝焰,让我不能不和蓝田玉联系,白居易说“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定会看了蓝瓷而觉得江水之蓝也失色。
红瓷如日,乾隆皇帝形容这种红是“雨后霁霞红”,不过,红瓷被红雨洗,红雨遂将泥杯变红霞。他是没有写出这个美妙生变的过程。
很多颜色,在看了青花五彩,都被颠覆,颜色只有在瓷釉上才是被提取提纯的感觉。浓郁的色彩,瞬间就将平淡枯燥的空间点亮,便觉时光在流光溢彩中,胜烟花一瞬,胜画家泼彩不匀,胜一瓶最浓最酽的丹青。色彩美学,若没有文学的借助,还真不能参透。苏轼读王安石诗“吹落黄花满地金”,来一句“秋花不比春花落”。有了一段“菊花案”。我无苏才,玩味古诗,只能再求诗外意境。
我尤其喜欢暖黄瓷杯,说不出原因。就像爱,没有理由,说出理由的都是爱不纯。20几个瓷杯,半数为黄,据说非“高土岭”泥不能得其暖黄,在明代就有了高温黄釉景德镇瓷,是青花瓷中黄釉的顶级瓷品。可能这是理由,古典的,风雅至今,还需要多少理由啊。就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面对芦花,还需要个人的理由吗?审美需要说出道道来,有时也无需赘言,傻傻地看,沉浸在美感里,傻得更可爱。
留出几只瓷杯,待客人光临寒舍,待家人节日相聚,剩下的,我几日换一盏,茶汤入杯,本是一种毫无精彩的过程,但有了青花五彩,就将茶趣分了一半给斟茶入杯。五彩青花遇到热茶,就像一首诗词,被谱成了曲子,铿锵变成了缠绵,就像我喜欢听“凤凰传奇”组合演唱《将进酒》,仿佛把曾经的悲切伤怀,都化作了盛事乐章,让“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劝诫,成为“得意尽欢”。
三
青花五彩的最大特点是,一股茶汤入杯,绘在杯外的图案便开始变色,暗色的花卉会开得嫣然,仿佛浇出了一个春暖花开。那寒色的荷叶,仿佛被一缕暖暖的熏风拂绿,从葱茏到亮绿,虽在瓷壁,却好像有了半亩池塘。“仙鹤闲从净碧飞”,偏遇暖流更悠悠。热量使鹤红更艳,白羽更洁,仿佛天外而来。“仙鹤不群”,却有我陪伴。八骏图瓷杯,热量就像一条马鞭,扬鞭奋蹄,枣红的毛色顿时鲜亮,马鬃扬起,铁色的马蹄仿佛踏出了嘚嘚之声。
不说这些细节吧,几乎每日换一杯,有“红日照山河”、“李白对庐山”、“陶公荷锄篱园”、“富春江一段情”、“唤来彩云归”等设计杯壁图画,只要有足够的中国文化审美知识,将这些纳入文学视觉,一定是每日诗情画意。
常常想,这些色彩的渐变,完全是借助温度,就像春来催草绿,夏炎生娇花,美感是需要焕发的,只要加温,事物和色彩就跟着改变。我们的教学,如果不是带着温度,只是知识的灌输,可能在学生的脑中泛起波澜,但人格的美却并非是灌输而让学生获得,教学中,注入情感的温度,一定会使学生发生惊变。常常有学生说,喜欢某科老师,就愿学哪科。最根本的是这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入了更多甚至更特别的温度能量,激发了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倡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这是爱的教育的根本。
有一只瓷杯,更让我颠覆了传统的饮茶文化。在待客之道里,我们遵循着“满酒浅茶”的行礼方式,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这是“茶俗”,源自宋代雅事的故事,这样的文化细节,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细腻与善意。这只青花黄釉杯,杯壁上的莲叶铺莲花开,在杯壁沿处,绘了一只雁,一架蜻蜓,却都是半个身段,除了给人的想象留白,还有一点,必须注满茶汤,才可焕起来雁和蜻蜓的神采风韵,杯温不及,则彩绘的颜色偏暗。好在是,我来了“自欺”,将温热的茶汤注满瓷杯,来雁顿变白额灰身,联系杯壁表达的季节,我觉得这是一只“晚来雁”,诗人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是啊,哪是雁落伍。我到了退休闲居,算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晨起昏眠,我如一雁晚晚归,哪管四季天气凉炎。蜻蜓也美,让我好好看看它的样子——大头黑眼,翼翅金黄,翅纹如血管,身尾好轻盈。偏偏也在杯一角绘了出水箭挺的小荷,蜻蜓把那段尽人皆知的诗意送与了我——“小荷才露尖尖角”,蜻蜓闻香正争来。
我还是坚持喜欢“满”,也接受“浅”,传统文化也需要发展,在继承中更新创新。沾满一杯茶汤,杯壁上的画面才丰满。自斟一杯满茶,满足当下的生活,岂不也是一种文化?
谁道平常日月多俗事,平淡的日子,清茶一盏,换了茶杯,却有了这般美妙饮茶滋味,虽不入正宗茶道之说,但我总觉得,诗论家说,写诗功夫在诗外,不是一句玄妙的诗论。品茶何尝不是功夫在茶外呢。有了这些,茶浓茶淡,茶香味寡,都被弥补了。有时甚至分不清是品茶解渴还是为了读杯壁上的诗意和故事,我可以还原故事情节,水温开启,花开灿烂,让我把漫长的不易看见的过程,秒缩在瞬间,简直可以写一篇心情散文了。
四
我常常思考烟花,斑斓的光束,划破夜空,极致灿烂,但美感却在瞬间消失,看过之后,总觉怅惘,其实美的东西皆如此,存在的时间极短,这也足够了,所有的烟花都给了过年过节,是和喜庆在一起的。我把用青花五彩杯斟茶品茶,比喻为“茶水烟花”,就欣赏这瞬间的斗色斗彩的美感,足够了啊。幸福和满足也不是一个足够我们沉浸的过程,珍惜那一瞬的意义,比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多了。
我茶道很浅,都是略知,不入茶道,却在青花五彩茶杯上偏得雅趣。翻书读字,有时眼睛昏花,不得不放下,常常是作者的文章替代了我的思考,读过不太用心了,而青花五彩杯,却如又一卷卷的青瓷做的书,绘的画,每日与书画同在,茶香也如书香。我不再挑剔了,觉得这些青花杯,是来送给了我唇语,杯沿如唇,无需轻启,我也猜得出吟哦了什么诗句,展开一卷什么样的画。
前些日子,我漫不经心听到一句“佛语”——“我佛瓷杯”,这是朋友以指在茶桌上写下,我才知道他的意思是敬劝我持杯饮茶。只觉得是好兴致,谐音修辞之妙,透着他的聪明。
坐于茶桌前,看青花瓷杯,我又悟出了一点滋味来。慈悲,慈爱待人,悲悯世间,这是一份博爱情怀,是修养的法则。瓷杯,每日有茶水加持,不管是淡如茶,还是浓如茶,都应该怀着一颗对日子的敬畏之心。轻拿轻放,便得方寸;一温一凉,原色变色,沉浮之中思变。
还常常举杯看杯底,杯底有的有印章,还有的将一枚古代的铜钱铸于杯底瓷中,构成一体。握杯在手,我觉得退休之后还有一份退休金,自当珍惜。抖音上卖杯人说,杯底有钱,一辈子有钱。这是民间俗谚?真的是一个甚好的卖点啊。
我问自己,我算不算青花五彩杯的粉丝?每天看抖音直播,打开就是卖杯壶瓷器的。抖音知我爱好,便天天推送。
我手瓷杯,瓷杯香茗,我现在十分“贪杯”了。
2025年4月5日原创首发秀才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