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岁月里的风箱声(散文)

陆沉星 1天前 9

八十年代之前,老家每户人家都有用土坯和砖砌成的锅灶,灶台边都会放着一个风箱。每当做饭点时,随着村子上空升起的袅袅炊烟,就会有风箱“咕嗒,咕嗒”的声响从每个庄院传出。这富有节奏、带着烟火味、令人感到亲切而温暖的声音,如今已经永远淡出生活,潜入岁月深处。

风箱,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农家灶用风箱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两根一高一低的长条拉杆和活动木箱、风门等构成。木箱杆子连结的风板,也可称作活塞,缠绑着一圈鸡毛,如同活塞环。随着杆子的运动,鸡毛如扇子般扇出阵阵旋风。风通过输风道,进入预留的圆洞进入灶膛之中,起到助燃作用,使灶火旺盛。

记忆中,我们家的风箱就置放于灶台的右侧,靠着窑肩子。做饭时,左手向灶膛里添柴禾,右手握着风箱拉杆来回拉动,随着风箱之声或快或慢,灶膛里的火忽大忽小,锅里的饭菜由冷到热、由生到熟,饭菜的香味便渐渐弥散开来。一瓢饮、一箪食,都要在这“咕嗒、咕嗒”的风箱声中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虽有风箱助燃,却往往伴随着的是烟熏火燎。那时候,人们生活的艰辛与物质的匮乏呈现于方方面面。从我能记事起,家里用于烧火做饭、取暖的燃料,除了有限的庄稼秸秆,多是一些从植被稀疏的山野沟洼斫来的蒿草、杂草以及浑身都是尖刺的酸枣树枝。既是有一些用镢头刨挖的树根、斧头砍下的树枝等硬柴,也只能放在过年或过事蒸馍、煮肉时用。

那些用镰刀斫来的柴草多半燃点低,不耐烧且烟大。特别是受潮之后,尽管有风箱送风助燃,但依然会产生大量的浓烟。当烟囱因风向或烟道不畅等原因排烟不好时,浓烟就会从灶膛涌出。老家窑洞的穹顶结构以及小小的窗子,又不利于排烟,致使浓烟弥散整个屋子。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跑到室外,等着烟雾慢慢散去。唯一不能离开的就是做饭的人,那多是家里的主妇。我们家多半是祖母。由于在灶台长期劳作,受烟熏火燎之苦,祖母的眼里常常布满血丝、泪流不止,且伴随着一声声咳嗽。

烧开一锅水,做熟一顿饭,到底得推拉多少次风箱,付出多少气力?小时候的经历,让我深感拉风箱并非一件轻松的差事。一般拉风箱的活都是家庭妇女,或一人忙于灶台锅里的饭食,一人帮着拉风箱,这样的组合当然是最佳的。但农忙时,只能是一个人既要忙灶台之上的事儿,又要一边拉风箱,一边给灶膛里填柴禾。如果家里有小孩,大人就会让小孩帮忙拉风箱。

我初次拉风箱时,由于心急缺乏耐心又不得要领,想着拉得越快灶膛里的火会越旺,能把锅里的水尽早烧开,或者饭尽早做熟,早早结束这单调而乏味的劳作。但拉不了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胳膊沉重的就不听使唤,拉风箱的节奏越来越慢,拉杆也拉得越来越短,自然送入灶膛的风越来越少、越来越没劲。每当这个时候,祖母或者母亲就会接手,她们的动作不急不躁,风箱拉杆拉出、推进的幅度大,动作均匀,风箱发出的声音也富有节奏、不急不缓,灶膛里的火会越烧越旺。

风箱的构造并不复杂,有大有小,都是木匠手工制作而成。木匠的手艺有高有低,做出来的风箱质量也会有优有劣。好的风箱密封严实,拉起来不轻不重,产生的风力强劲,发出的声音浑厚而富有节奏。不好的风箱不是拉起来轻飘,产生的风力微弱,就是拉起来过于沉重,使用起来特别费劲。因制作风箱是专业性强的木工活,所以,一般木匠轻易不做,制作风箱的多为专业木匠。当然,风箱使用到一定时间,短则一两年,长则三四年,就要进行检查,更换或者添加风板上的鸡毛,使其用起来更省力,扇出的风更多更强劲。

小时候偶尔到公社赶集,看到一些饭馆烧的是煤炭,用的是鼓风机,煤烟味伴随着鼓风机“呼呼”的声音,灶膛里的火红似太阳,做饭又快又省力。当时就想,老家的人们什么时候能用上鼓风机多好。但那时老家还没通电,有鼓风机也用不了。七十年代初,老家终于通了电,鼓风机风力大,烧柴禾当然不行,烧煤炭最好。可人们连照明的电费都负担不起,哪里还有钱买煤炭。所以,在我离开故乡的时候,风箱“咕嗒,咕嗒”的声音,依然响彻一个个地坑庄子,回荡在故乡的大地上。

风箱无疑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产物,是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为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立下过汗马功劳。风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后期,当时我们的古人以牛皮或马皮制作的橐来鼓风冶铁,揭开了风箱的序章。双动活塞式风箱出现于唐代或宋代,是中国在鼓风技术方面最重要的发明。但在现代文明面前,风箱由于其工艺的简陋、质地的粗糙、使用起来费时费力而显得陈旧落后,一台小小的家用鼓风机,就将千古不变的它彻底打败。

而今,在乡下“咕嗒,咕嗒”的风箱声几近绝迹。从鼓风机到电饭煲、电磁炉、煤气灶,烧火的燃料也从烟熏火燎的柴禾、煤炭到清洁环保的电力、液化气,其演变可谓天翻地覆。兴盛于80年代之前、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风箱,被改革开放近50年的飞速发展永远抛弃在岁月深处。曾经像我的祖母、我的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再也不用躬身弯腰,为一瓢饮、一箪食而受苦受累。

逐渐远去的“咕嗒,咕嗒”的风箱声,让我永远难忘昔日那些生活艰苦的悠悠岁月。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