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沉浮法门寺(散文)

韩熙羽 2月前 49

说起法门寺,其实我神往已久。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几次路过,都没有进去游览。直到最近一次和杨哥、刘师傅一起去做一笔生意,又路过此地,我才算真正地游览了法门寺。

回忆这次游览,也有很多遗憾。首先,杨哥和刘师傅对法门寺都不感兴趣,任凭我千言万语介绍法门寺的各种神奇传说和历史文化宗教价值和意义,他们两个一直都坚决不去。刚好后备箱里还剩下六个鸡腿和一箱啤酒,这两位就坐在法门寺大门口的路边摆开了酒场。我是坚决要去的,于是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只有独自一人买了门票,去游览了佛教圣地法门寺。

我们这片土地,自秦始皇暴政开始,进入了2000多年的历史至暗时期。这期间,文明的微光多次点燃,又多次被扑灭。但是,这微光,恰如地下的种子一般,始终在生根,在发芽。法门寺,就是这文明进程的微光。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镇,始建于东汉桓灵年间,因珍藏佛指舍利而闻名于世,历史上被誉为“佛门圣地”、“皇家寺院”和“关中塔庙始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距西安市区110公里,西距宝鸡市区90公里,寺庙占地面积120亩。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最初的建造,与一个神秘的佛骨传说紧密相连。相传,古印度的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法,将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分成诸多份,派遣使者送往世界各地,并建塔供奉。其中一份佛骨便来到了华夏大地,最终在关中地区的周原(今陕西扶风法门镇)落地生根。人们为了供奉这珍贵无比的佛骨,修建了一座寺庙,这便是法门寺的前身。

在那个时代,佛教刚刚传入中国,尚在生根发芽阶段。法门寺的建立,无疑为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据点。当地百姓对这供奉着佛骨的寺庙充满了敬畏与虔诚,他们相信佛骨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庇佑一方平安,消灾解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法门寺的名声逐渐传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前来朝拜,香火也日益旺盛。

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岁月,法门寺在历史的风雨中顽强地存续着。到了大唐盛世,它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唐朝统治者大多尊崇佛教,将其视为国教之一,而法门寺作为供奉佛骨的圣地,更是受到了皇家的格外重视。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对法门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使其规模初具。此后,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等多位皇帝都对法门寺关怀备至。尤其是武则天,她对佛教的尊崇达到了极致。在她执政期间,法门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武则天不仅多次下令为法门寺增添珍宝,还亲自参与佛骨的迎奉活动。

据史书记载,唐朝曾多次举行盛大的佛骨迎奉仪式。每当佛骨出寺,长安城便万人空巷,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迎奉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场面极为壮观。佛骨被迎入皇宫后,皇帝、皇后及皇室成员们都会举行隆重的法事,顶礼膜拜。这种对佛骨的尊崇,不仅仅是出于宗教信仰,更是唐朝统治者借助佛教来凝聚民心、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在唐朝的盛世余晖下,法门寺成为了全国佛教的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和信徒,其影响力远播海外。

在这一时期,法门寺的建筑风格也融合了唐朝的雄浑大气与佛教的庄严神圣。寺内殿堂巍峨,佛像庄严,壁画精美绝伦,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同时,法门寺还收藏了大量的珍宝,如金银器、瓷器、丝绸等,这些珍宝不仅是唐朝繁荣昌盛的象征,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然而,世间万物皆逃不过兴衰更替的命运。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法门寺也在这场历史的浩劫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寺庙建筑遭到破坏,珍宝被盗抢,佛事活动也被迫中断。曾经辉煌一时的法门寺,逐渐陷入了沉寂。

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法门寺更是无人问津。在这漫长的黑暗岁月里,法门寺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磨难。直到北宋建立,社会逐渐稳定,佛教才又迎来了复苏的契机。北宋统治者对法门寺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使其逐渐恢复了一些生机。但此时的法门寺,已无法与唐朝时期的辉煌相媲美。

元朝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影响力有所下降,法门寺也未能幸免。到了明朝,法门寺再次经历了大规模的重修。这次重修,不仅恢复了寺庙的部分建筑,还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明朝的法门寺,依旧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信徒前来朝拜。

然而,清朝末年,随着国力的衰弱和社会的动荡,法门寺再次陷入了困境。寺庙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在一次雷电交加的风雨中,随着一声霹雳,法门寺的宝塔被一个响雷从中间劈开,一半残存,一半坍塌。到了民国时期,又将宝塔重新修建。在修建的过程中,发现了法门寺地宫。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内外交困,根本无力发掘里面的宝藏。负责修建宝塔的将军命令将地宫封闭。并告诉很多人说,地下有一个蛇窝,不能发掘。谁去发掘,都会被诅咒死亡。

岁月沧桑,时光流转。到了文革时期,许多愚昧无知的人们要将这座近两千年的法门寺焚毁砸烂。为了保护法门寺,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法门寺,保护了塔下珍宝。

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的真身宝塔因长期遭受风雨侵蚀和地震破坏,轰然倒塌。为了抢救可能存在的文物,1987年4月,考古人员对法门寺塔基进行了保护性发掘。

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发掘竟然揭开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秘密。在塔基下的地宫中,沉睡了千年的无数珍宝重见天日。地宫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佛骨舍利、金银器、瓷器、琉璃器、丝绸等,共计2499件(组)。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四枚佛骨舍利,其中一枚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另外三枚为影骨舍利。这些佛骨舍利的发现,是佛教界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除了佛骨舍利,地宫中出土的金银器也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金银器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有一件双轮十二环锡杖,长1.96米,重2390克,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唐僧西天去取经的锡杖,号称世界锡杖之王,也只有九环。。

地宫中出土的瓷器也别具特色,其中有一批被称为“秘色瓷”的瓷器,尤为引人注目。“秘色瓷”是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只闻其名,不见其物。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为研究中国古代瓷器的制作工艺和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地宫中还出土了大量的丝绸制品,虽然历经千年,有些丝绸已经腐朽,但仍能从中看出其精美的图案和高超的织造工艺。这些丝绸制品不仅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唐代服饰文化和中外贸易交流的重要依据。其中有一件武则天的金丝裙,非常精美,价值连城,金丝线的制作工艺,至今利用科技手段,依然无法复制。

为了更好地保护法门寺的文物,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对法门寺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保护,重建了真身宝塔,修复了寺庙的殿堂建筑,同时还建立了法门寺博物馆,专门用于收藏和展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

尽管法门寺历经两千年的历史,重修后的法门寺金碧辉煌,甚至在法门寺多次举办佛教大会。但是,随着历史长河的波澜沉浮,更多的人失去了信仰,甚至道德沦丧。原来以为佛教可以点燃照亮愚昧族群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事实上,贪婪自私野蛮无知才是大多数蝼蚁一般人群的常态。记得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位学者去法门寺参观,看到法门寺门庭冷落,听不见佛音,只看见商场,感慨万千,随手写下一首打油诗。道是:

佛祖舍利洞中藏,芸芸众生旅游忙。天涯何处觅净土,错把佛场当商场。

尽管有人破坏,有人重修,有人坚守,有人堕落,但法门寺的传奇已经穿越了两千年的历史时空,至今法门寺依然金碧辉煌矗立在神州大地。它是一部活着的历史,见证了这个民族追寻文明的脚步;虽然历经两千年的沧桑沉浮,但总有一批人依然坚守着佛心,坚守着大爱。法门寺,无论遭遇多少风风雨雨,它都是一束光,照亮着有信仰者的心灵。在艰难曲折的文明进程中,法门寺传奇,无疑是一场爱心与坚守的历史见证。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