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进入三月上旬,风吹在人身上仍然有一丝丝寒意。三八节到了,为了让爱人过一个有意义的女神节,顺便剜些荠荠菜,我们便前往秦岭脚下的万户村踏春赏景。
汽车沿着齐镇至营头的乡道一路驶向东南。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边的猕猴桃果园。绑了枝的果树,就像人刚理了发似的精神焕发,一个个枝条被整齐有序的绑在树的钢绞线上,平整整的甚是好看。刚翻耕过的地里还散发着阵阵泥土的芳香。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的人流,施肥、打药、锄草,一派繁忙的劳动春景图。
快到营头镇烟霞村时,看到路边有一块写着“万户村”石碑标志牌,汽车向南拐去,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通村水泥路驶进了一个山沟里。只见两面坡上零星分布着农户。农舍错落有致,袅袅炊烟弥漫在村子上空。小黄狗见了陌生人不时发出“汪汪”的叫声,散养的母鸡到处觅食。在东边的半坡处有一座蓝砖灰瓦的旧式楼房,过去曾是生产大队的知青楼,现在被分割成几部分,住上了五户人家。在两个沟中间的低凹处有一个不大的池塘,从山上流下的泉水汇聚在此,水清澈见底。一排排梯田,都栽上猕猴桃,南边的深山里杨树林槐树林挺直了腰杆,犹如守卫疆土的哨兵。山上粉红色桃花和白色的梨花迎着春风绽放笑脸。远眺灰蒙蒙的群山连绵起伏,枯萎的树木野草开始变绿,萌动着春天的气息。从池塘边的水泥路向西边半坡盘旋而上,沿着狭窄的小道七拐八折就拐到东边的山梁顶,从梁顶下坡后又到了烟霞村的公路上。原来我们进山的是万户村的西沟,出山是从东沟返回的。
万户村静卧在秦岭北麓浅山区,相传古代这里曾出过一个“万户侯”,故得名“万户村”。该村南依秦岭,东接铜峪村,西邻齐镇南寨村,北边与烟霞村相邻。仅有一百多户486口人的一个小山村,如今与烟霞村、万户村合并成万霞村,现为万霞村六组。
在东边原顶即将下坡的地方,坐落着原万户村村委会。一亩多大的院子整洁干净,墙壁上是乡村振兴相关内容的宣传画。坐北向南有一个二层八间的楼房,这便是村委会的办公楼,一楼西边两间是村医疗站。在一楼正中央“万户村史馆”五个黑色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大门两边写着“户纳寰宇千层翠,馆聚家国万世福”的对联。村医疗站的大夫是个热心人,得知我们是来山里逛的,对我们格外热情。他拿着村史馆大门的钥匙,我才有幸参观了万户村史馆。
在一楼“农耕展室”里,放着过去的犁铧、板镢、齿耙、铲锨、尖杈、铁杈,铁锹、架子车等各种老式农机具。由一楼上二房的楼梯两侧墙壁上一幅幅黑白照片把我的思绪一下带到那个有着浓浓乡情的难忘岁月……
在二楼,由西向东,依次有5个展室,分别是“村民展室”、“民居展室”、“大队部”、“知青展室”和“村史展室”。
在“村民展室”里,全村一百多户大人小孩的照片全部贴在墙上,村上处心积虑让老百姓感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凝聚了人心,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在“民居展室”内,土炕、旧银柜、老式立柜、四方桌子、老式椅子,无不让人怀念起那个曾经远去的岁月。
在“大队部”展室,东墙是主席台,只见毛泽东同志的画像挂在正中央,像的两侧簇拥着十面鲜艳的红旗。南北两边的墙上,分别挂着白底红字的毛主席语录“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西边墙上挂着马恩列斯毛五位革命导师的镜框画像。看到这样的布局,不由我想起当年社员们白天战天斗地,晚上在大队部参加大会,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但社员个个精神抖擞,敢叫日月换新天。
在“知青展室”,我站在三个展牌前驻足常留,仔细观看“激情岁月无悔青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同甘共苦扎根农村”三个展牌,万户村从一九六八年开始先后有29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群人有男有女,最大年龄20岁,最小的仅12岁。他们从校园到农村,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甘愿奉献青春,把泪水汗水洒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道道山梁上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
在“村史展馆”里,杨德清等五位带头人的照片事迹赫然于纸上,他们是万户村农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带头人,看到这些,敬仰之心油然而生。七八十年代,万户村山坡上到处栽满了苹果树。到了十月份,红彤彤的苹果露出了笑脸,号称万亩花果山。当时万户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当年《陕西日报》头版报道了该村苹果致富的典型事迹。村集体各类荣誉奖状奖牌,折射出万户村曾经的荣耀与辉煌。更让我惊讶的是全村凡当过兵的照片及简介一览表挂在墙上。我对着退伍老兵深深地三鞠躬,表达对军人的崇敬之情。历年考上大学中专的莘莘学子花名册也挂在墙上,这体现村上重视教育,为国育才的远见卓识。生产大队时期的记工簿、旧账本、票据、村民户口簿等资料保存完好。看了不由令我啧啧称赞!
一个小山村能建成内容如此丰富、史料如此详实的村史馆实属不易,不由得让我内心感到十分震撼。一个村史馆,反映了由社队到村组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一幅幅旧照片,一个个旧物件,是万户村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
曾经的万户村,在人民公社时期是“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他们修梯田、建拦河坝,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由于秦岭北麓地区是猕猴桃适生区而非苹果,他们从九十年代后期果断调整产业结构,昔日的红苹果变成了今日褐色的金蛋蛋。农村人故土难离,留恋山里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感到了生活的幸福。我也不由得爱上了这个小山村,远离尘世间的喧嚣吵闹,与世无争,徜徉在大山的怀抱,尽情地享受夕阳的余晖。
参观完村史馆,已是下午一点多了,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万户村。童年的美好回忆历历浮现在眼前,小小年纪为挣工分,在生产队麦场上飞一般的推着尖杈奔跑的场景不时在眼前闪现,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