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起上海金泽古镇,人们就会讲到古镇古代市河上有的“四十二座虹桥”,还会介绍如今保留完好的横跨市河两岸的七座古桥,人们都会把古镇的七座古桥誉为传世宝物。许多游客在行走和观赏之后,都会翘起大拇指,欣喜地把七座古桥夸为金桥。
然,除了金泽古镇的七座古桥外,在古镇的市河普济桥的北面河面上,还有一座很有时代含金量的特色红色木桥,它的名字既叫“千年汴虹桥”,又叫普庆桥。它开建于1999年9月。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桥,是一座被世界公认的中国虹桥。这是一座朱红色的横跨河道两岸的单孔木红色拱桥,这是金泽古镇在九十年代末新增的大名鼎鼎的虹桥。它的建桥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拥有历史却有一千多年。桥头立有的石碑上刻着“普庆桥”三个大字。但人们的口中却叫它为汴虹桥。
那么有人要问:为什么普庆桥又叫“汴虹桥”?为什么它有千年历史,怎么不和七座古桥并列入传。原来,这里还有一个跨越千年的故事。
早在北宋年间,在今河南开封(古称汴京)的汴河上,有一座名叫“汴水虹桥”的单孔木桥。此桥也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一座著名桥梁,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用木头建造桥梁的典范。至于这座桥为何模跨在金泽古镇的市河上,又得从1999年9月前说起。
那是1999年,美国WBGH制版公司为NOVA专栏需要制作《中国虹桥》电视节目。WGBH是美国一家知名的公共广播公司,主要制作教育性和文化性的电视节目。这一年,他们需要拍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上的“汴水虹桥”,同时希望中国能提供拍摄出整个桥梁的建造过程。而这座桥的原图《清明上河图》就是被完好地保存在我国北京的古宫博物馆中。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宫廷画家张择端于北宋〔1101〕年创作的,是一幅描绘12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百姓生活状况的作品,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也是画家献给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画中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景象,共计绘有各行各业的人物有800多个,画中的城墙上下看不到士兵守卫,可见当时的汴京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似乎整个汴京的人们都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之中,这是一幅被誉为反映北宋时期市场繁荣、人民生活安宁的风俗画。
画中的有一座单孔木拱虹桥,桥长16.8米,宽4米,是我国古代木桥建设的一大杰作。它建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在国际上有名的、人口集中和经济繁荣的京城〔开封〕的汴河上,当时的汴河上除了虹桥外还有州桥等,水陆交通便利,凡是各地进军的官员,商贾富家,能工巧匠、文人墨客等,大多会来到汴京。那时候来到汴京的还有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使者和商人,所以汴京虹桥的雄伟英姿,早就被成为美谈,传播国内外。
当时光在流逝中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昔日开封城中的内景早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找不到这条河和这座桥的踪迹。但历史是公正的,关于建在汴京汴河上的这座虹桥的起源,原来和山东青州的一座木桥有关,它的建造艺术特色和知识产权永远属于中国。
原来,在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年间,青州的漳河水上架的有柱子的木桥梁常常被夏洪冲毁,一位曾当过狱卒的智者,根据乡情实际,发明了以木材构筑的大跨径、无桥柱的飞桥,建成后数十年不坏。所以在庆历年间的(1041年~1048年),由北宋著名建桥工匠师陈希亮就仿照山东青州的飞桥形状,在京城汴河上建了一座无柱飞桥。由于桥的中间部分高高拱起,远远望去犹如一道飞跨在汴河上的彩虹,因而被称之为汴京虹桥。虹桥的设计技艺高超,不仅达到了我国木桥构造的高点,而且在世界桥梁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从此汴河上的这座虹桥成为了汴京的重要水陆交通要道。汴河两岸的商贸和店铺,茶楼,戏院等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建造后的汴河虹桥坡度适宜,行走平稳。朱红色桥身的左右两边各镶嵌入有五个狮子探头,犹如桥面都压在狮子身上一般。而坚实的狮子又仿佛在防备桥木散架似的,紧紧扣牢,神态非常逼真,把水面上的虹桥烘托得更加美丽。在当时,桥下汴河沿岸的地方,只有四根木柱支撑着桥梁,忽如凌空托起了整座木桥,十分神奇的是,四根柱子还会避开来往船只的桅杆等碰撞,给无数通过汴河的商船带来了便利。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造桥技术革新。这在《清明上河图》上清晰可见。瞧,桥下有一艘漕船正在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艄工们正紧张地工作,桥旁吸引了许多群众在围观。情景十分逼真。
相传北宋皇帝赵祯很喜欢这座虹桥。每逢节日,在大臣的护驾下,常会在游览中走上汴河上这座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虹桥。每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桥上还用青竹搭架,将松树、柏树的枝叶扎在上面,将各色花朵插在上面,整座桥变得既郁郁葱葱,又艳丽多姿,就像想象中的仙桥一般;到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桥上有龙灯、免灯,牛灯、马灯……汴河两岸成了灯的海洋。人们扶老携幼,都要到虹桥上来走一走,乐一乐。后来,汴河虹桥随着北宋的败亡,汴河河道被淤死,虹桥也被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一个朝代和一座虹桥都没有了,但它们被画进了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中。画家用巧手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分为三段:首段是茅檐低伏,阡陌纵横的市郊景色,其间有人物往来。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就是一座规模宏壮、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飞越在汴河上,这就是“汴河虹桥”,此桥为开封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大亮点。后段描写的是城内商店鳞次栉比,一些大店门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小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观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等络绎不绝,再现北宋盛况时的汴京街市的繁荣景象。
为什么要把《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虹桥要建造在上海的金泽古镇呢?这里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原来,为拍摄这座虹桥,美国制作公司特请《中国桥梁史》主编唐寰澄先生从史书中考证了此桥的历史和桥的长短和结构等,做到完美精确。原来,《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目前流传在世界的有五十个国家。即有50幅画被世界各大博物馆保存着。但有识之士在细看了这些画后,发现保存在国外的一些画中的虹桥都是石拱桥,而我国古宫博物馆保存的《清明上河图》中画的虹桥才是木材建造的桥。根据史实知道:北宋汴京城内汴河上的汴水虹桥在建造时采用的是无支架施工法,就是把64根拱圈木与5根横梁木组合成为拱圈,而且全部用捆绑式结扎起来,连成一片,没有榫头,不用钉子,验证中国古代精湛的造桥技艺和高水平的桥,就在北京古宫的博物馆内,和真实的历史吻合。
汴河虹桥体现了中国造桥特色和民族风格。这是中国古代木桥建筑的真正杰作。经过分析表明,那些流传在外的没有木虹桥的《清明上河图》,是否是张择端笔下的图画不得而知。然物以稀为贵,慧眼识珍宝。美国(WBGH)制版公司当然要为NOVA专栏制作出中国古代真正的木制虹桥。这样的木桥建筑更有科技含金量。这种高技术见证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结晶。
于是,美国制版公司在通过对汴水虹桥的长度、宽度、和结构认定后。在考察了多个地方的水乡后,最后选中了上海金泽古镇市河上的一段河道,这段河道与历史上的汴河建虹桥的长度相仿。于是经过协商后,请出了青浦建筑公司帮助节目组在“中国古桥博物馆”的金泽市河上建虹桥,仿建北宋汴京城内的汴河上的美丽的汴水虹桥。于是,青浦区建筑公司承接并进行了设计和施工。在施工中,工人和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古代造桥技术和工艺进行建造,经过工匠们的精心选材和技术运作,再现了汴水虹桥这一建桥的过程,并由美国制版公司将施工方法和造桥过程一一拍摄下来。成为了复制古代汴虹桥的杰作。
美国电视公司在完成拍摄任务后,把中国古代的这座《汴水虹桥》和建造的施工过程和方法通过电视制作后,介绍给了世界各地。为了让世界各地游客能够看到这座古容虹桥的真容,经中美双方协商后,决定将这座架在金泽古镇市河上的红色木桥取名为“普庆桥”,永远落户在金泽古镇。这是一座象征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桥。所以,金泽镇为此立碑纪念,并负责进行对此桥的保养和维修。尤为要点赞的是:由于它与同一条古镇市河上的宋代古桥普济桥相近,普济桥是紫石建造的,而普庆桥是紫红色的,所以成为了一对姐妹桥。成为了河道上的又一美景。
据介绍:“汴虹桥”的电视在世界各国放映后,引起很大的反响,赞美中国精湛的造桥艺术。一些外国造桥专家,文化界人士和游客纷纷绕道来到上海金泽古镇,观赏中国这座一千多年前的复原了的“汴虹桥”。许多外国朋友纷纷走到这座桥上,感受中国丰富的桥文化,除了翘起大拇指,就是拍照留念、写诗诵桥、制作抖音、他们为看到中国的“汴虹桥”而高兴。
是的,金泽古镇市河上的“普庆桥”,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汴虹桥”。它落户在被誉为“古桥博物馆”的古镇金泽,不仅展示了江南桥梁文化的重要地标,而且又提升了金泽古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为推动古镇旅游业发展锦上添花。让我们为金泽古镇喝彩:美哉,金泽古镇市河上的“汴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