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证,书写时代风华(散文)

沈凌轩 17天前 24

在历史无垠的卷轴之上,时间仿若一位鬼斧神工的丹青圣手,于2025年8月28日这个特殊节点,精心勾勒出秀才文学网十七载的华彩长卷。而我,承蒙眷顾,有幸成为这段荣耀征程的见证者与同行者。

十七载光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过如白驹过隙、沧海一粟,可对于秀才文学网而言,却是一部用热爱、执着与坚守书写的传奇史诗。近百篇佳作似星辰璀璨,在文学的浩渺苍穹中交相辉映;数以万计怀揣社会责任与创作激情的江山人,以笔为锄,深耕文学的广袤厚土,铺就了一条虽蜿蜒曲折却满溢希望曙光的文学通衢。我亦在这片文学沃野中播下梦想的种子,满心期许它能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绽放繁花。

犹记初登江山投稿之时,内心满是期待与忐忑,恰似置身于希望与不安交织的漩涡。那篇倾注无数心血与情思的短文,即便自觉字里行间皆饱含肺腑真情,心底仍有一丝隐忧如阴霾笼罩。不久后,我收到编辑老师的回复,本以为只是简单寥寥数语的审核结果告知,未曾想竟是洋洋洒洒几大段鞭辟入里的点评。老师逐字逐句精析,敏锐指出用词不当之处,耐心梳理逻辑紊乱的段落,还贴心附上极具建设性的修改建议。那一刻,我仿佛是在漫漫长夜中独自摸索许久的行者,被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骤然照亮,心中的震撼与感激犹如汹涌浪潮,难以言表。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对文学创作多了几分敬畏与热爱,这份情感如同镌刻在心底的烙印,成为我在文学之路上不断奋进的源动力。

自那以后,每一次投稿都成为我与编辑老师深度交流的契机,是一场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有一回,我撰写了一篇关于家乡变迁的散文,投稿后老师打来电话。电话那头,老师的声音温和而耐心,恰似春日暖阳,轻拂着我对创作的迷茫与困惑:“文章里对家乡老物件的描写稍显流于表面,未能深挖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情感。就像村口那口老井,它绝非仅仅是一口汲水之井,更是村里人情感的寄托之所,是乡愁的具象化象征。你不妨回忆儿时在井边的点点滴滴,那些打水嬉戏的欢乐时光,聆听老人们讲述往昔故事的温馨场景,把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融入文中,文章定能更具感染力与生命力。”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我沉浸于童年的记忆深处,那些温暖的画面如潮水般汹涌袭来,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如昨。重新修改后的文章发表后,看到读者们在评论区分享着各自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我深深明白,这一切斐然成果皆离不开编辑老师的倾心相助,是他们用专业与耐心,为我推开了文学创作新世界的大门,引领我踏上这充满无限可能的创作之旅。

文学创作,无疑是一场孤独而壮丽的精神苦旅,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与灵魂的砥砺前行。贾岛曾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对文学创作艰辛与执着的生动诠释。无数个静谧深沉的夜晚,我独坐于书桌前,四周万籁俱寂,唯有笔下沙沙作响,那是灵感与纸张的亲密碰撞,是灵魂与文字的交融共舞。昏黄的灯光,宛如一朵温暖的火焰,温柔地映照着我专注而坚毅的面庞。我以笔为剑,披荆斩棘,奋力划破黑暗,将内心深处那些或波澜壮阔、或细腻入微的故事与感悟,毫无保留地倾洒在洁白的纸张之上,让每一个字符都凝聚着我的心血,承载着我的思考。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编辑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他们宛如智慧的灯塔,在我迷茫时照亮前行的方向;又似辛勤的园丁,精心呵护着每一株文学幼苗,让我们在这片文学的花园里茁壮成长,绽放出各自独特的光彩。

秀才文学网,宛如一座底蕴深厚、包罗万象的文学宝库,蕴藏着无尽的文学瑰宝。在这里,既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般对春花秋月诗意盎然的唯美笔触,将自然的美好以灵动文字展现;也有对街头巷尾人间烟火的细腻入微刻画,让平凡生活的温暖与琐碎尽显眼前。从个人情感的涓涓细流,倾诉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到时代浪潮的汹涌澎湃,展现社会发展的宏大进程与变革,世间万象与情感皆被巧妙收纳其中,任由后来者探寻、品味。其中,《等风等云也等你》视角独特,聚焦南方高温奇旱景象。作者借北方人的视角,把切身感受与自然异常紧密交融,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真实可感。文中对人工降雨后的欣喜刻画细致入微,从点滴情绪中以小见大,深刻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鲜明地呼吁敬畏自然,字里行间满溢正能量,堪称兼具感染力与思想性的佳作典范。《蘑菇云与童谣》同样出彩,选材新颖独特,聚焦神秘的“蘑菇云”。文章从省级博物馆别具一格的设计切入,以精巧的构思,从细微处入手解读其背后的深刻意义。回忆科学家的贡献、童谣的趣味等内容丰富且巧妙,深入挖掘出蘑菇云对当下生活的独特价值,成功引发读者的广泛共鸣与深度思考。而我,曾经是一个初出茅庐、懵懂无知的写作者,置身于这座文学宝库中,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在一篇篇佳作的滋养下,在一次次感悟与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能在文学天地留下些许痕迹的创作者。这一路的每一步成长,都饱含着我对这片文学沃土深深的感恩与炽热的热爱。

一部真正卓越的文学作品,绝非文字的机械堆砌,而是一面映照时代的明镜,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清晰地映射出社会的发展轨迹与变迁历程。在秀才文学网的作品里,我们能梳理出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传统技艺,如苏绣的一针一线,皆凝聚着千年的智慧与审美,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古老民俗,像春节的传统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情感的深厚寄托。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文学的润泽下,得以不断传承并蓬勃发展,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编辑老师们在其中宛如默默守护的工匠,精心打磨每一篇作品,从字词的斟酌推敲到篇章的架构布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让文化的光芒透过文字熠熠生辉,照亮读者的心灵世界。

此次秀才文学网【江山·见证】大型有奖主题征文活动,为广大创作者搭建起一座广阔无垠、充满无限可能的梦想舞台。“见证”,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深意与厚重的内涵。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参与者与记录者。回首自身成长之路,从懵懂无知、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在岁月的磨砺与洗礼下,一步步成长为历经沧桑、内心沉稳的成年人,那些成长路上交织的欢笑与泪水、遭遇的挫折与收获的成功,都化作了我生命中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塑造了如今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见证着社会的日新月异,那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犹如一部宏大的时代史诗。曾经蜿蜒曲折、泥泞不堪的小路,如今已被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所取代,车辆川流不息,运载着人们的梦想与希望。就拿深圳来说,几十年前它还只是南海边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渔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短短几十年间,便如凤凰涅槃般崛起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曾经低矮破旧的房屋错落分布,街道狭窄而拥挤,处处彰显着局促与落后;而如今,平安金融中心高耸入云,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宛如一座闪耀的灯塔,见证着深圳的飞速发展;深圳湾科技园区内,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无数科技企业在这里诞生、成长,引领着时代的潮流,每一个跳动的创新音符都奏响着深圳发展的激昂旋律。这些变化,怎不让每一个见证者感慨万千,惊叹于时代发展的磅礴伟力。

我也见证着历史的波澜壮阔,那些伟大成就与动人故事,成为时代的丰碑。就如武汉的张公堤,它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镌刻着往昔的风云变幻,承载着岁月的深沉记忆。张公堤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彼时,张之洞任职湖广总督,面对频发的水患和汉口岌岌可危的处境,他毅然决定拨款修筑这条生命之堤。堤坝东起汉口堤角,西至舵落口,全长23.76公里,堤顶高6米,宽8米,高程在31.67至32.20米之间,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亘大地,将汹涌的洪水拒之门外。张公堤建成后,汉口与东西湖自此分隔,后湖等低洼之地重见天日,干涸的湖床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肥沃的土壤孕育出希望的种子,开启了汉口新的发展篇章。经柏泉藉人刘歆生的巨资开发,汉口市区规模得以大幅拓展,城市的繁华沿着张公堤的脉络向外蔓延,商业兴盛,人口渐密,一片生机勃勃之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张公堤化身为抵御外敌的战略防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对日作战,在张公堤上修建了碉堡群。这些碉堡,虽历经风雨侵蚀,至今仍屹立不倒,斑驳的墙体上,弹痕累累,那是战争留下的残酷印记,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血雨腥风,也见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

儿时的记忆里,张公堤是神秘而又略带恐惧的存在。那时,靠近汉口北部的张公堤,是市里的垃圾填埋场,四处弥漫着腐臭的气息,脏乱不堪。大约六七岁的时候,我整日在外玩耍,灰头土脸,父亲总半开玩笑地说要把我扔到张公堤去,那语气里带着嗔怪,也带着宠溺。六、七十年代的张公堤,还是令人胆寒的刑场。“五一”前夕,大队村里四处张贴着白纸黑字的布告,那是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公告,犯人的名字上打着醒目的大红叉,下面罗列着令人发指的犯罪事实。我总是怀着好奇又紧张的心情,逐字逐句读完。记得有个犯人手段极其恶劣,连杀五人,犯下灭门惨案。执行死刑那天,很多人赶去刑场围观,一名杀人犯被五花大绑,插着白色亡命牌,押在大卡车上游街示众。年幼的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在距离现场一两公里外远远观望。一声枪响,惊得飞鸟四散,只见亡命牌倒地,我的心猛地一紧,既害怕又愤怒,痛恨罪犯的恶行,觉得他罪有应得。

随着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张公堤的角色也悄然转变。曾经固若金汤的防洪堤坝,在现代化水利设施的映衬下,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防洪功能,却并未被岁月遗忘,反而迎来了新生。2025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选址于武汉市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核心区域。作为中国园林行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远的国际性盛会,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自1997年创办以来,一直是园林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会期通常为6个月。这一届园博会以“绿色连接你我、园林融入生活”为主题,在张公堤这片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园内汇聚了117座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国际园带来异域风情,大师园展现精湛技艺,西部园、东部园尽显地域特色,湖北园则承载着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领略世界各地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张公堤,这座历经沧桑的堤坝,从抵御水患的坚固防线,到承载城市发展的历史地标,再到如今的园林艺术殿堂,它的每一次蜕变,都见证着时代的进步,承载着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纽带,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诗篇,成为武汉永恒的精神坐标。

扶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不朽壮举,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无上骄傲。四川大凉山的阿依一家,曾经生活极度贫困,破旧的土坯房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匮乏的生活物资让一家人的生活充满艰辛,未来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唉,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哟!”阿依的父亲常常望着家徒四壁的屋子叹气,那无奈的叹息声仿佛是对贫困生活的声声控诉。在扶贫政策的精准帮扶下,阿依一家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养殖特色家禽,“刚开始养殖的时候,心里没底,多亏了政府派来的技术员,手把手教我们。”阿依的母亲回忆道,那朴实的话语里满是感激。同时,他们还发展乡村旅游。政府为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培训、搭建销售渠道,还帮助他们改造房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如今,阿依家不仅摆脱了贫困,还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的生活变迁,是无数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缩影,见证了党和国家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卓越成就。脱贫后的阿依一家,不仅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阿依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憧憬;阿依的父母也更加自信,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这种从内到外的改变,是扶贫攻坚伟大胜利的生动注脚。

我还见证着苦难过后的奇迹,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面前,无数普通人化身英雄,他们不屈不挠,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与灾难抗争,重建美好家园。就像在[具体地震事件]后,人们相互扶持,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只要人还在,家就还在!”一句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无尽的力量,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那些废墟上重新升起的袅袅炊烟,那些在灾难后绽放的灿烂笑容,都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最美见证,创造出一个个令人动容、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坚实基石,充分展现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与灵感所在。同时,要以敏锐的时代眼光审视当下,密切关注社会热点,深切关切民生百态。从细微之处入手,以小见大,用灵动鲜活的文字勾勒出时代的宏伟画卷。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秀才文学网编辑老师们的引领与帮助。他们用专业的素养、无私的奉献,为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世间万物皆在不断变化,而文学恰恰是记录这些变化的最佳载体。通过文字,我们能够将那些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永久定格,将那些珍贵无比的记忆妥善留存。让我以笔为证,饱蘸激情与思考,书写时代的风华,积极传递正能量,响亮发出中国声音,尽情展现人间的真善美。在秀才文学网这片文学的肥沃土壤上,努力绽放出属于我的绚丽文学之花,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用文字镌刻下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篇章,也铭刻下我与秀才文学网共同成长的珍贵回忆。

2025.3.8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