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年味
过年,是镌刻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盛大仪式,承载着厚重的情感与文化记忆。年味,则是阖家围坐时的欢声笑语,是墨香晕染的春联,是红彤彤的福字与灯笼,是鞭炮炸响的热闹,是饺子汤圆的软糯香甜,是走亲访友时的声声问候,是向长辈行礼时的敬重与温情。这些传承千年的习俗,编织成了年味的斑斓锦缎,岁岁年年,温暖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
然而,今年的春节,我却邂逅了一种别样的年味,它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却有着更为深沉的力量与温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推进,城市人口如潮水般涌来,车辆川流不息,高楼密集林立。在这繁华喧嚣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安全隐患,任何一点火星都有可能点燃灾难的导火索,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更会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过年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竟成了这潜在危害的最大诱因。
国家为了守护人民的安全与环境的健康,三令五申,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性。从电视广播到网络媒体,从社区公告到学校课堂,都在传递着禁放的声音。可总有一部分人,被传统的执念束缚,难以转变观念。在他们心中,过年若没有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仿佛缺了灵魂,没了喜庆的氛围,没了记忆中的年味。于是,他们想尽办法,试图钻禁令的空子,全然不顾这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
回首2024年春节,那一幕幕悲剧仍历历在目,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人们的心。1月19日21时许,焦作市东方红广场上,一场因烟花爆竹燃放操作不当引发的意外事故突如其来,3人受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原本欢乐的夜晚瞬间被恐惧与痛苦笼罩;大年初三20:20左右,河南开封尉氏县北三环附近的网红桥上,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被窜出的烟花无情地炸伤头部,最终不治身亡,一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留给家人无尽的悲痛;2月13日清晨,梅县区大坪镇尖石笔禅寺附近,一个小孩燃放烟花时不慎引发山火,嫌疑人被迅速控制并移交森林公安,绿水青山遭受威胁;同年正月十五晚,牡丹区8岁的小甲在小区内燃放烟花爆竹,将7岁小乙的眼睛炸伤,经鉴定构成九级伤残,一个孩子的光明未来从此蒙上阴影。这些事故,桩桩件件,都是对烟花爆竹禁放令的漠视所酿成的苦果,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都是血与泪的惨痛教训。
正是这些血的教训太过刻骨铭心,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刻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的巨大危害。在西安市碑林区太乙路街办铁路局社区,一群心怀大爱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他们在铁路局党委的积极倡议下,自愿报名,自发组成了一支近20人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共建碑林文明家园”志愿服务队。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81岁高龄,而且还是个女同志,是第十七党支部刘佩华书记,虽然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她的眼神依然坚定而明亮;最小的也有63岁,他们两鬓斑白,精神矍铄,充满活力。
从大年三十下午至大年初五夜里零点,在这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他们没有选择围坐在温暖的家中,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是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投身到守护社区安全的行动中。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安逸,只为了给更多人带来平安与祥和,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年三十的傍晚,寒风凛冽,如冰刀般割过脸颊,让人忍不住瑟瑟发抖。昏黄的路灯下,志愿者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他们宛如一群无畏的战士,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戴着“西铁夕阳红志愿者”红袖标,那一抹鲜艳的红,在寒风中格外醒目,仿佛是一团燃烧的火焰,温暖着人们的心。他们穿梭在铁路小区的大街小巷,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每遇到一个或几个行人,他们都要认真宣传:“过年不放炮,安全又环保,大家一起守护咱的家园。”那真诚的眼神和温暖的笑容,如同冬日里的一缕缕阳光,驱散了居民们心中对禁放的疑虑和抵触情绪,让大家从心底里开始理解和支持禁放工作。
而我,作为退休党委的一名志愿者,虽身处另一座城市——宝鸡陈仓园的家属院,未能与他们并肩作战,但同样肩负起了守护的责任。在这个春节里,陪伴老人之余,我将禁放宣传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不仅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向亲戚朋友宣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知,还每隔几个小时就下楼,绕着家属区的小路走上一圈。
大年三十晚上7点多,夜幕刚刚降临,城市被五彩斑斓的灯光装点得格外美丽。我从另一栋楼前刚走到自家楼下,就看到一个家长正带着孩子准备放鞭炮。孩子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手中紧紧握着鞭炮,而家长则拿着打火机,正准备点燃。那一刻,我心中一紧,急忙快步上前制止。我轻声说道:“兄弟,您看楼下全是汽车,在这儿放鞭炮,火星很容易蹦到车上,要是把车给蹦出个疤痕来,车主找来,到时候大家都不好看。现在政府发了通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咱们还是自觉执行得好。要是孩子实在想放,就去河堤公园的空旷处,那儿宽敞又安全。”那位父亲听后,先是一愣,随即露出了愧疚的神情,连连向我道歉,然后领着孩子向河堤公园的方向走去。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心中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涌起一股成就感。
此后的几天里,我依旧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每天定时下楼巡逻。刚开始,心中还隐隐有些担忧,害怕还会有人偷偷燃放烟花爆竹。但渐渐地,我发现小区里越来越安静,再也没有出现过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直到初五下午我回西安,这几天的平静与安宁,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这期间,我也通过志愿者微信群,时刻关注着铁路小区的服务情况。群里不断更新着一段段视频、一张张图片,映入眼帘的,是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哪怕寒风凛冽,吹得脸颊生疼,他们依旧坚守岗位,不曾有过一丝懈怠。从晨光熹微到暮色沉沉,他们的脚步遍布小区的每一个角落,不辞辛劳地为守护社区安全奔波。
群里还有他们与居民亲切交流的画面。志愿者们耐心地向居民讲解禁放烟花爆竹的意义,那专注的神情、温和的语气,让居民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有人原本对禁放满心不解,在志愿者的反复劝说下,不仅欣然接受,还一个个竖起大拇指说道:“你们想得真周到,都是为了咱大家好,这事儿就得支持!”居民们或是微笑点头,或是主动分享自己对禁放的理解,温馨的场景处处展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支持。
小区里宁静祥和的景象也被镜头捕捉下来。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福字贴满门窗,处处洋溢着新年的气息,却又多了一份安全与和谐。以往春节期间弥漫的刺鼻硝烟味没了,空气中满是清新与安宁。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新春活动,孩子们在干净整洁的小区道路上嬉笑玩耍,老人们坐在一旁晒太阳唠家常,一片其乐融融。
这些画面在群里引发了热烈讨论,居民们纷纷在群里留言表达对志愿者的感谢与好评。有人说:“今年虽然没了鞭炮声,但有你们这些志愿者,我们心里更踏实,这个年过得更安心!”还有人感慨:“以前总觉得过年不放鞭炮没气氛,现在才发现,安全和和谐才是年味最好的体现,多亏了志愿者们的付出!”看着这些留言,再配上群里那些温暖的照片和视频,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看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这没有鞭炮声的春节里,我真切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年味。它不是来自热闹的喧嚣,而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支持与守护,来自大家为了共同的家园、共同的安全所付出的努力。
这别样的年味,也促使我深入思考文化传承与变革的关系。春节文化源远流长,烟花爆竹曾是其中耀眼的符号,但当它与安全、环保产生冲突时,我们大家需要在传承中创新。或许,我们可以用电子烟花增添节日氛围,以社区文艺表演代替鞭炮的热闹,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种别样的年味,是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居民们对规则的尊重与遵守,是邻里之间的相互关爱与理解。它虽没有鞭炮的热闹,却有着更为深沉的情感内涵;它虽没有绚丽的烟火,却绽放出了人性的温暖与光辉。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我深刻地体会到,年味并非只存在于传统的形式之中,更存在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之中。它可以是一次耐心地劝导,是一个理解的微笑,是一份默默地守护。当我们放下对旧习俗的执念,以更安全、更环保、更文明的方式迎接新年时,我们所收获的,是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家园,是一种更加珍贵、难忘的年味。
二0二五年二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