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布达拉宫(散文)

萧云鹤 2月前 105

我第一次拜访布达拉宫是2016年6月5日,那天中午一点多钟,我们在《坐着火车去拉萨》的音乐声中下了火车,便直接被送到了一家商务酒店住下来,去往酒店的途中,当地导游反复强调“高反”的危险性,一再告诫:不要剧烈运动,不要洗澡,不要喝酒,不要出去乱转……我都老老实实执行了,躺在床上,等待“高反”的降临。可是,从下午两点多一直等到四点半了,身体感觉并没有什么异样,于是,就大着胆子走到窗前向外望去,那满目的沁人心脾的蓝,还有大朵大朵洁白的云,怎么也没有办法使那颗本来就不安分的心再平静下来,于是,便带上相机,试着到拉萨的街头走一走:从石家庄到拉萨3320公里,可不是来睡觉的。

在街头一走才发现,我们住的酒店四周荒凉得很:大街很宽敞,建筑也仅存在于大街两侧,只要拐进小巷,就都是破破烂烂的民居了。这里显然是距离市中心很远的地方,根本找不到拉萨的味道。好不容易等来一位路人,问了布达拉宫的方向和路线,坐上公交车直奔过去。于是,便有了第一次与布达拉宫的相见。

第一次拜访布达拉宫跟这次时间差不多,都是午后到傍晚,也都是只在外围转了一圈,一直等到华灯初上,夜幕完全降临以后才返回,也都是公交车已经停运,好不容易打上出租车才回来的。这次还是“黑车”,拉私活的。

这次拜访是第三次,2023年7月22日下午7点20分。我们是从布达拉宫西侧进入环形转经道的。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多了一道安检排队的长龙,九曲回环,颇费些周折,才通过安检,进入转经道。还有一个不同是,等我们从布达拉宫东侧转经道出来,进入布达拉宫广场的路途已经封闭,我们只能在马路的北面,马路护栏之外,最近距离观看布达拉宫的夜景,想要远距离看全景是不可能的了。近几年,西藏拉萨的旅游业太火了,游人众多,因而,管制措施强硬但非常奏效。“此生必驾318”的绝大多数人都把拉萨当做了此行的终点,而且,也把拜谒布达拉宫当做最终的目的。——来西藏的人,其它去处可以不去,布达拉宫却不可不去!

布达拉宫是藏族同胞心中神圣的殿堂,也是拉萨标志性建筑,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游人旅游打卡的胜地。这座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建筑,是著名的藏王松赞干布为大唐远嫁的文成公主专门建造的,后来,成为达赖喇嘛和地方政府举行大典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是西藏的宗教和政治中心。

布达拉宫建筑在海拔3700米的红山上,一共七层,分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共999个房间。从表面看是一座整体的建筑,其实是依着山势建造的一个大规模的宫殿式建筑群。由于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并耸立于高高的山巅之上,再加上只有奶白、土红两种色彩的墙体和金黄的顶瓦,因而,让整个建筑显得雄伟壮观,庄严肃穆,超凡脱俗。

可能是安检严格的原因,也可能是已近傍晚时分的缘故,转经道上少有了磕长头的信众,转经筒的人也不多,就连“旅拍”的人也寥寥无几。我们很快来到布达拉宫的后花园龙王潭,那个被称作“林卡”的地方,因为,从这里可以拍到水上的布达拉宫。

龙王潭里游船还不少,水波凌乱,根本拍不出布达拉宫清净的倒影,而且,布达拉宫背后墙体多为白色,雄伟没的说,只是少了些古朴的凝重感。

布达拉宫内部我也是进去过的。那是第一次拜谒后的第五天,也就是2016年6月10日。那个时候参观布达拉宫也一样需要预定,因为我们跟着旅行社,就少了订票的麻烦。只是,进入宫殿不准拍照,一路跟着当地的导游并听他的讲解,再加上那位“地导”极力推荐所谓天珠,因而关注点本身就已经偏颇,至于这座宏伟的建筑如何伟大、传奇,都被那些佛像的某某位置的天珠们搅乱了。记忆里,在攀登上一级级台阶,穿过一座座殿堂,多次的喘息,到达山顶之后,才知道,这里可以俯瞰拉萨全城,也因此推知,在拉萨的任何一个开阔的部位都能看到布达拉宫的原因了。

晚上8点半,我们来到布达拉宫正面,高原的阳光终于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缕光芒,那座白墙、红墙的巍峨建筑,掩映在暗绿色的雪松的后面,一道宫墙,也是白色的,横亘在近前,六米高,挡住了所有人的视线,人们只能透过雪松的缝隙,瞻仰仅剩下的巍峨。我们也是倦了,坐在宫前的石板路上,看草地上的三只狗子,在那里追逐、嬉戏。

四周慢慢暗下来,草地上的狗子已经不见了,宫墙也昏暗了,只留下雪松暗淡的剪影,而布达拉宫的白宫却更白、红宫更红了。夜幕降临,世间万物都已经被暗淡吞噬以后,现代化的灯光技术,却让布达拉宫成为独一无二的光明与尊贵,就连其后蓝天上的云朵,也变得暗淡无光了。

而且,天越黑,布达拉宫越发鲜亮。白天本来奶白色的白宫,此时已变为耀眼的亮白,阳光照射的雪山一般,难怪,宫墙内被称作“雪域”。而那白天土红色的红宫,此时此刻却如朝霞一般灿烂辉煌。布达拉宫的顶端,红宫的正中间,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晚上9点20分,天完全黑了。布达拉宫静穆着,俯视着其身下的芸芸众生。马路上一盏华灯,是一簇白玉兰的造型,夜幕下朵朵温润如玉,其上的天幕里,一弯新月,暗淡无光,只有一些大意罢了。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