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神木市大保当镇最南端,有一个地方,地形北高中低,南部突出高高隆起,全是红泥梁地。清乾隆中期,山西省兴县有一个裴姓家族迁往此地居住,并请了风水先生认真勘探,认为这里人杰地灵,是一处风水宝地。裴家人就在这块地方安家落户,从此这块地方就被称为裴家梁。在裴家梁的边缘,当年曾经是蒙古和汉族交界的地方,过去这里曾经有一块记录划分边界的铁碑,随着天长日久,岁月的腐蚀,如今已经灰飞烟灭,无处寻觅。
裴家人迁居此地以后,在裴家梁南部凸起的红泥梁的北沿,花费巨资,修建了一处坐南向北的老式住宅,建筑非常精致,盼望后代家业兴旺,能够升官发财。由于这座庭院是坐南朝北,人们取其吉利之意,被人称为“倒坐南阳府”。自从建造裴家倒坐南阳府之后,裴家人在这里的生活蒸蒸日上,风调雨顺,而且人丁兴旺。
裴廷藩出生于1879年,自幼聪明睿智,读书过目不忘,十三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之后去北京京师大学堂学习,1908年毕业。毕业后出任陕西省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教员,并参加同盟会,投身国民革命。先后担任河套安抚使兼边墙内外团练使、陕北安抚使,消灭了旧军杨昆山部,委任了陕北各县县长并组建了各县民国政权;在高家堡创办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提倡男子剪发,女子放足,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1915年因为抵制袁世凯称帝,回乡闲居,办女子小学1所,新授英文。后陕西陈树藩讨袁,他在榆林起兵,任榆林警备司令。讨袁胜利后,回国会。曹锟贿选总统时,他因支持贿选受到民众指责。
1924年裴廷藩任绥远清乡总司令,开垦了部分蒙地,很受人们欢迎。1926年任绥远屯垦副司令,带兵300余名到东胜督办开垦。陕北军阀井岳秀由于曾经受到裴廷藩的批评,长期怀恨在心。因害怕裴廷藩威望高于自己,因此派兵将裴廷藩在东胜杀害,当时裴廷藩年仅48岁。裴廷藩被杀害后,井岳秀继续围剿裴廷藩的部队,从此裴廷藩家族和裴家大院开始衰落。
遥想当年,裴廷藩家族兴旺,事业腾飞。裴廷藩弟兄三人个个追求上进,富甲一方。
我们无法想象裴家当年有多么富有,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就可以知道当年的裴家在榆林地区多么有实力。据历史记载,当年的神木县的大保当镇的土地,原来属于蒙古族拥有。在慈禧太后60岁生日的时候,由于一位蒙古王爷手中没有足够的钱财给慈禧太后祝寿,就打算把大保当这块土地出卖。当年的裴家联合其他两户大户人家,三家人一起共出资把大保当镇购买称为汉人的土地。
那时候的大保当,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羊群如天上的云朵般缓缓流动,骏马嘶鸣,牧歌悠扬。乌审旗王爷统治下的这片土地,有着独特的草原文化和生活秩序。蒙古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草丰美的地方,人们逐水草而居,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与天地和谐共生。他们的生活简单而纯粹,在马背上驰骋,在篝火旁欢歌,对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眷恋与敬畏。
到了1893年,北京紫禁城正为慈禧太后的寿辰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整个帝国都沉浸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之中,为了给慈禧献上一份奢华至极的寿礼,各级官员绞尽脑汁,搜刮民脂民膏。在遥远的北方,这片与京城有着千里之遥的大保当封地,也未能逃脱这场因权力与虚荣引发的风暴。乌审旗王爷在多方压力之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来自清廷的威严与暗示,若是不能满足慈禧寿辰的需求,恐怕会给自己和族人带来灾祸;另一方面,要割舍这片世代相传的封地,心中满是痛苦与不舍。然而,在那个封建皇权至上的时代,王爷的反抗显得如此无力。
最终,在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利益权衡下,乌审旗王爷不得不做出了那个艰难的决定:将原属蒙古族封地的大保当卖给了汉族人。而这购买者里面出资最多实力最为雄厚的,就是裴家。
在裴家最为辉煌的时期,裴廷藩不惜重金,花费了几千两白银,派人将裴家大院重新修建。全部工程历经四年五个月,修建了三套大院。这座大院由北向南,由三套风格独特又相互关联的院落组成,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故事。
进入裴家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院宏伟壮观的门楼。它高大而威严,精美的砖雕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处花纹、每一个图案,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门楼上的木雕同样出彩,那些灵动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和美好的寓意。门楼不仅是进出大院的通道,更是裴家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彰显着主人家曾经的荣耀。
裴家第一套大院,庭院布局严谨规整,呈现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正房高大宽敞,坐南朝北。屋内的木构架坚实稳固,斗拱、梁枋等构件雕琢精细,线条流畅。窗户上的雕花棂格,图案精美繁复,既保证了室内的采光,又增添了几分雅致。庭院地面用青砖铺就,平整而坚实。在院子的四角,摆放着造型别致的石墩,或雕有瑞兽,或刻有吉祥图案,为整个院落增添了一份古朴的气息。
穿过一道月洞门,便来到了第二套大院。与第一套大院相比,这里多了几分精巧与细腻。庭院中的假山、池塘别具一格,假山上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池塘里,荷叶田田,荷花绽放,为炎炎夏日带来一丝清凉。池塘边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闲暇时,主人家可在此品茶赏月,吟诗作画,尽享惬意时光。厢房的设计也独具匠心,门窗的装饰更加精致,木雕的题材更为丰富,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让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
第三套大院则更注重实用性与私密性。这里的房间布局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厨房、仓库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且都经过精心设计。厨房的灶台用砖石砌成,造型独特,既方便烹饪,又节省燃料。仓库的空间宽敞,通风良好,可用于储存粮食和杂物。最北端则是三孔布局合理结构精美的窑洞,裴家的家人大都居住在这里。窑洞两旁,分别有六孔窑洞为配房。第三套大院里还有一条秘密通道,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既可以用于躲藏家人,也可以通往外地,去搬救兵。大院的围墙高大厚实,上面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在过去动荡的年代里,为裴家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
三套大院之间,有回廊相连。回廊蜿蜒曲折,将各个院落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回廊的顶部,绘有精美的彩画,内容丰富多样,有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行走在回廊中,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既能欣赏到美丽的建筑艺术,又能感受到裴家当年的生活气息。
裴家大院的建筑,不仅是砖石与木材的堆砌,更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它融合了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与西北窑洞的的坚固耐用,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从建筑的布局、装饰到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裴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然而由于当年军阀混战,加上文革时期的残酷破坏,裴家大院几乎被毁于殆尽。如今的裴家大院,前面两套大院全部被毁,最里面的第三套大院也只剩下了破壁残垣。
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也是百姓多灾多难的历史。在这个曲折探索时期,这片土地曾经风风雨雨,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急流险滩,很少风平浪静。多少英雄豪杰,沉沉浮浮,让人唏嘘感叹。如今的裴家后人,基本上已经成为平民百姓,抚今追昔,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潸然泪下。
裴廷藩生前曾经留下一部诗书,就是《退思堂诗稿》。这部诗集全部用毛笔书写,是裴廷藩先生1925年辑集完成亲自书写的,共计308首。其中几首著名的诗词,至今依然令人感动于心:
天地洪炉造化身,
练就铁骨傲红尘。
岂为五斗将腰折,
愿作中原第一人。
无边风雨起沧桑,
文人误入武官场。
凌云壮志成旧梦,
诗书满腹徒悲伤。
我曾经和单位的几位同事两次去拜谒裴家大院。每次前往,都令人百感交集。我们这个民族是喜欢随波逐流而且非常健忘的民族。很多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大都被历史的洪流推进,时而被捧上巅峰,时而被打进地狱,很难获得公正的敬仰。
第一次去拜谒是2016年的6月19日,我和周智慧、王武举等人经过多方寻找,才在一片草地掩映之中找到了裴家大院的旧址。第二次去拜谒是2024年的12月22日。
荒草中,夕阳下,裴家大院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除了沉默,唯有沉默。游览一座名人故居,恰如阅读一部民族的秘史,唯有心灵相通,才能渐渐理解并珍惜。裴家大院,一草一木,残砖碎瓦,见证过辉煌,蕴含着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