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正信,破除迷信(散文)

白泽轩 2天前 22

我在念初中的时侯,在历史课本插图里知道,在唐朝的时侯,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已经很出名,也广为流传了。后来,我在北京打工的时侯,因为对佛教佛学感兴趣,也买了一本《金刚经》,是南怀谨老先生讲解的经文,觉得很有趣,讲解得很好,就抄读原文并思考其中深意,无奈资质愚钝,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上海打工时,又接触到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始知慧能大师也是因为听读《金刚经》中一句经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开悟的,蒙发不做樵夫,辞别老母亲,从岭南去湖北黄梅拜五祖弘忍大师出家修行之念。慧能大师因从小家贫未曾入学识字,便在寺院碓房里舂米三年,直到弘忍大师教所有弟子做篇偈颂以便选择衣钵传承人之时,无意间看到大师兄神秀大师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忽使若尘埃”,便也做一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教人也写在墙上,终被弘忍大师选做禅宗衣钵传承人,密授佛教禅宗修行心法,送回岭南开山立派。后来,慧能大师历尽千辛万苦和艰难险阻回到岭南后,再苦修二十多年才开山立派并登坛说法,其弟子记录其言行,整理成书,命名为《坛经》。慧能大师因继承弘忍大师衣钵,被后世尊称为六祖禅师,慧能大师弘法于岭南,神秀大师弘法于湖北,故禅宗又分为南北二派。南派主张顿悟,北派主张渐修,不论是顿悟还是渐修,都是要见性成佛才是佛教真谛。

谈到佛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以及寺庙里佛菩萨神像,还有无数剃了光头的和尚尼姑,进寺庙里可以烧香磕头参拜神像,求神佛菩萨保佑,保佑人升官发财,保佑人成家立业,保佑人生儿育女,保佑人平安健康,总之,是人类的一切美好愿望和欲望,都可以求助于神佛菩萨保佑,有求必应的就很灵验,香火旺盛。有求不应的就怨声载道,人烟稀少。很多人都知佛教而不懂佛学,只会捐款捐物拜偶像而不肯学习佛家经典,不知道依教奉行,而是借佛菩萨赚钱和跟佛菩萨做买卖。建寺庙的、做法事的都发财了,许愿的、还愿的也来来往往。世人贪得于有,而不屑于无,只想有求必应,一劳永逸,沉迷于苦海之中,轻信甜言蜜语而误入歧途,不断做恶造孽而不自知悔改。虽然说是信奉佛教,却沉迷于邪门歪道,只愿意求佛拜佛,却不愿意钻研佛学,更不愿意学习佛菩萨的大智慧。只把佛菩萨当做神灵看待,常常借佛菩萨的神像跟世人做买卖,这是迷信而不是正信。沉迷于迷信的人,只会故弄玄虚,只会注重形式,徒有其表。真正的佛教应该理解为是佛菩萨的教导,真正的佛教徒应该学佛,也应该懂佛学,要以佛菩萨为师,要从佛教经典中领悟真谛,懂得如何修持正信,才能破除迷信。

自古至今,因长期诵读《金刚经》而开悟的大德高僧,除了慧能大师,还有,唐代的惟恭法师,宋代的慧安尼师,明代的普静法师和当代的梦参长老。长期诵读佛门经典能开智慧,除了在寺庙里修行的和尚尼姑需要天天念经,既便是在普通家庭过日子又信仰佛教的善男信女也可以天天念经,因为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长期一门深入诵读佛经的人一旦开悟了,好运自然就慢慢的来了,能够参悟有字佛经的人,去参悟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疑点重点难点的无字经书,已经不是难事,把每个家庭里的无字真经念好了,也是修行。我从高中毕业到现在,年年都买书看书,也时常写一些诗词文章和短篇小说以及剧本,集沙成塔,我的作品要是有条件出书的话,也应该有几十万字到一百万字的作品了。我看的书多,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我都看了一些,就连基督教的《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以及唯物主义的《共产党宣言》和《毛泽东选集》也都看过。对于佛门经典,我最推崇的还是《金刚经》。读经,不仅仅是因为信仰,也是为了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命运,对过去不再懊恼,对现在不再嗔恨,对未来不再焦虑,对生灾害病甚至是死亡都不再恐惧。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天天早晨五六点钟通过手机听网络授课老师讲解《易经》,老师常说,要把每一天每一次的读经时间和机会都当做是,现在的我与古圣先贤聊天,倾诉我内心的声音,倾听古圣先贤的无声教导。要多多向内心求索,少往外界索求。人人都可以通过读经修行开悟,看清世界的真相,趋吉避凶,福慧双修,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成为一个既能享鸿福也能享清福的人。人人都可以通过读经修行,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佛教经典,不论是《心经》还是《普门品》,不论是《金刚经》还是《地藏经》《药师经》以及《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无数典籍,都是在劝人要断恶修善,破迷开悟;都是在劝人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都是在劝人要依教奉行,不要走歪门邪道。信仰佛教就是要以佛菩萨为人生导师,要像佛菩萨一样的忍辱布施,誓愿救拔众生的人间苦难,要像佛菩萨严守戒律一样,遵纪守法不投机取巧坑蒙拐骗,也要像佛菩萨一样的精进,在自己的行业和专业上精益求精,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我认为这应该就是每一个普通修行人和佛教徒应该修持的正信。世界上大多数人,除了在学校读了几年书,出身社会以后因为各种原因都很少读书了,更别说读经了。经书难懂能让很多人不愿读经,而读经又是修行的基本功。人们认为读经无益,是浪费时间,是做无用功,但是又痴迷于求佛菩萨保佑我升官发财,名利双收享鸿福。于是乎,各种假借佛菩萨神像敛财的手段层出不穷,而为求佛菩萨保佑舍得花钱跟佛菩萨神像做买卖的大冤种数不甚数,双方都沉迷于其中,这就是迷信。修持正信的人,所愿所求所言所行的皆是利益众生之事,喜欢迷信的人往往都是自私自利,极其聪明和愚昧无知的人,所愿所求所言所行的只是利益自己之事,是否伤害他人则不在考虑之内。迷信之人不知道利他也能利己,而只愿意利己而不利他。喜欢迷信的人,常常是固执己见,或者是没有主见,依赖于求神拜佛,却又无法改变命运,还容易自甘堕落得过且过,甚至是只会耍小聪明,并且自以为是很精明之人,却往往尽干些损人不利己之事,自作自受,自食恶果。也只有坚持修持正信之人,才能够破除迷信。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是要付出持续的实际行动和代价的。通过觉他而自觉,通过利他而利己,只行正道,而不走邪道,只向内求索而不向外索求,懂得知足常乐,福慧双修之人,既便从不念经拜佛,也是佛菩萨所保佑之人,既便不想往生极乐世界,也能在世界上得极至喜乐。这种人虽然无佛菩萨之名,却有佛菩萨之心,在世不当佛菩萨,往生后必定也是佛菩萨。

我之所以能悟到这一切,大概也是因为常读佛经的缘故,特别是《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经典,是南北朝时代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翻译的,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句句经典,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也能堪称佛教总纲。我是资质愚钝之人,年轻时读经百思不得其解,只能不求甚解,后来大概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能领悟一些其中的大智慧,相对于大德高僧的境界,不过是懂些皮毛而已,故只能浅谈一些个人理解,希望能码字成文,为广大佛教徒和普通修行人提供一些思路,稍微能利益众生而己。希望广大读者能就本文各抒已见,并且有兴趣去读《金刚经》等佛经,持续去读,反复诵读,领悟真谛,在修行路上不迷路。

在我看来,《金刚经》内容虽然只是须菩提和如来世尊的谈话,却也重点讲到了三个大问题:第一个,什么是佛法?第二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第三个,该如何发心布施修菩萨行?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佛法?《金刚经》开篇就讲到了如来世尊和众比丘在舍卫国给孤独园内的日常生活,“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如来世尊在世时,同众比丘一样,也通过化缘乞食,吃完了也要讲究卫生,事情都安排好了才打座休息,给众比丘讲经说法。佛法不是成仙得道之法,而是普通人在世修行之法。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因为佛就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的人,所以佛法也是在世间法。“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思就是说,佛法就像是渡人过河的筏子,渡人过河了,乘坐筏子的人应该离开筏子,而不是还背着筏子到处跑。能够渡人的筏子都应该及时丢掉,更何况是还不能渡人的筏子呢?这个更应该丢掉,也不能背着,深受其累。世人好急功近利,也好恃强凌弱,爱盲目跟风,崇拜偶相,执着于感应灵通,所以迷信之术自古至今都能够大行其道。世间大多数人易执着于迷信,也只有少数人能够修持正信,并且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也种善因,结善缘,必得善果。佛无定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来世尊说自己的曾经所说的法,皆不可取,不可说,不是度人的正法,也不是不能度人的非法,为什么呢?一切圣贤都是以前所未有的无固定之法去度化众生的,各有差别而已。“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一切佛法皆从此《金刚经》中出,所谓佛法,也不是佛法,是名为佛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这所有的佛法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以无我执,无人执,无众生执,无寿者执,不偏执去的修一切善法,便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所有的善法,都是名为善法,实际都有不完善的方面存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大智慧,即大彻大悟。想要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大智慧的修行人,对于佛法,不要说是虚无的,空洞的,了断生死和寂灭的。想要大彻大悟的修行人,应该有正知,正见,正信,正确的理解佛法的内核。不要执着于佛法经文的表相,要能够洞察佛法经文的内相,不要执着于文字和教条。

综上所述,什么是佛法呢?应该理解为就是普通人在世的修行之法,这个法门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变化顺势而为度己度人度化众生之法。只要是能够度己度人度化众生之法,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修行人面对所有的佛法不要有执着心和分别心,不要执着于教条,要修一切善法。这世上也没有完美无缺的善法,所有善法都有可取之处。心中有佛,修一切善法,皆是佛法。心中无佛,修一切佛法,皆是魔法。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理解佛法,就是要不断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要实事求是,才能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

第二个问题,世界的真相是什么?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和身外的客观世界都有很清醒的认识,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熟悉《心经》的人都知道,人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去分辨色声香味触法的,凭借着受想行识,才能够认清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和身外的客观世界。不论是内心的主观世界还是身外的客观世界,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个人在俗世间的生命时长是短暂的,而世界的变化是永恒的,个人在俗世间所拥有的一切也是变化不定的。所以《心经》中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虚妄的,只有其中运行的规律和法则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而人对于世界真相的认识也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是空虚的。《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与《心经》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成的。都是在告诉人们,要看清世界的真相,不要被事物的外在变化所迷感,要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要能够通过事物外在变化的幻相,看清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运行规律。如来世尊为了告诉人们世界的真相,在和须菩提说法时,将诸微尘和大世界相互比较。“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在这几句话中,都用到了这样一个句式,某某非某某,是名某某。相对于三千大千世界来说,诸微尘,微尘众都是渺小的。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三千大千世界中,有无数微尘,世界之上还有世界,微尘之内还有微尘。再大的世界在无穷大的世界中也像微尘一样的渺小,再小的微尘在无限小的微尘中也像世界一样广大。世界并不是世界而只是名为世界,微尘也并不是微尘,也只是名为微尘。所谓世界并不是永恒存在的,而只是无数的事物在一起共同变化不断变化所产生的一合相。所谓的一合相,也不是一合相,只是名为一合相。一合相内既有无数个大世界,也会有无数个诸微尘和微尘众。微尘世界都是一合相,一合相也是无数个世界微尘。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