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性羞怯寡言的我,上初中时,居然当了一回说快板书而又未能上台演出的“演员”。
那是初中第二学年秋季的一天,班主任老师把我和班上的另外一个同学叫到办公室,也没说要干什么,就领着我们来到了教导主任处。教导主任姓薛,也没给我们带过课,平日里学校有什么活动,或者开大会时才能见到他。此时,薛老师正用审视的目光看着我们俩。
和我一同来的同学叫安明厂,是我们一个村子里的。和安同学站在一起,他不仅个子比我高,而且人长得颇有几分英气。薛老师看着他,点了点头,似乎很欣赏的样子,说了声“不错”,然后把目光停留在我的身上,上下打量一番后,好像对着班主任老师,又似自言自语般地说道:“这娃眉毛这么浓,演个反面人物挺不错。”班主任老师笑了笑,并没说话,而我立即联想到看过的样板戏以及电影里的反派角色,比如《红灯记》里的王连举,《南征北战》中的李军长等等。这样想着,我心里就泛起了嘀咕:这不会是让我们演戏吧?
薛主任说着,随手将一本收集了许多快板书的小册子放在办公桌上。然后又对我们说道:公社准备国庆节举办文艺汇演,教育办要求各个学校都必须积极参加,配合活动。经学校研究,咱们学校要排演一个学雷锋快板书的节目,你们班主任推荐了你们两个,如果没有啥意见,你们就去好好准备,好好练习。关键是先要把快板书背得滚瓜烂熟。薛老师说着,拿起那本书,翻到对口快板书《学雷锋》那一页,来到我们两个面前,一边指给我们看,一边说了一些表演快板书的要领和注意事项。
看来我的揣测没错,虽然不是演戏,但也跟演戏差不多。我们两个一时回不过神,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班主任老师看到我俩懵懵懂懂的样子,对我们讲了一番快板书表演的基本要求,然后很严肃地说:“这是政治任务,你俩一定要重视,但也不要有思想负担,跟平时背诵课文差不多。回去好好背,好好练,一定要为学校争光。”我俩只得不住地点头应承着。
离开薛主任后,我们拿着那本书,来到校园一角,把书中《学雷锋》的快板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雷锋的故事我多少知道一些,学校也经常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可我没想到这部对口快板会如此长,整部作品足有270多句,看得我心里直发毛,安明厂更是叫苦不迭。不论怎么样,这事让我们摊上了,就得硬着头皮朝前走。我们俩进行了分工,安同学扮演甲,我扮演乙,开始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背诵这部快板书。
二
说实在的,那个时候我们除了偶尔在收音机里听过快板书,从来没有看过别人怎么演、怎么说,两眼一抹黑。当时觉得只要把快板书背熟了、背烂了,就像薛老师说的背得滚瓜烂熟就可以了。
那段时间,我和安明厂利用一切时间、一切场合,不分白天黑夜,校园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我们背诵快板书的身影。即使到了星期天回到家里,我们也要找机会到村里的碾麦场,或者利用为家里斫草砍柴之机背诵着快板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
在背诵快板书之余,我一直在琢磨,老师为啥把这样一件关乎学校荣誉的事儿交给了我。论人物形象、论表演天赋、论口齿伶俐,我都不具备登台做一个演员的条件。在同龄人中,我看上去瘦小孱弱,既不高大也不英俊;平日里我总是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人多了就紧张。唯一一次在大众面前露脸,还是上小学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时,作为学生代表,在大队的大喇叭上念了一篇批判稿。可那是拿着稿子念的,心里尽管紧张,但只管低头念完就完事。我唯一比大部分同学强的,就是平日里背书背得好、作文写得好,老师经常拿我的作文在全班念,或者在学校的板报、壁报上进行展示。或许,在老师心里,说快板书跟背诵课文没多大区别,上台后只要能把台词背过,不忘词、不卡壳就算万事大吉。
在此期间,薛老师多次检查我们背诵的情况,并根据背诵的进程,开始指导我们在表演中如何带表情、带动作,如何带着感情,不要像背书一样呆板。逐渐地,我才意识到自己把这事想简单了,虽然我没看过真正的快板书表演,还是感到薛老师不仅对快板书表演了如指掌,指导我们的一招一式也让人佩服,只是我们一时半会不得要领。尤其是打竹板,练来练去都难以得心应手,不是跟不上节奏,就是配合不到位,打着打着就乱了。
就这样,在忐忑不安和胡思乱想中,我们将《学雷锋》快板书背得滚瓜烂熟,可以说倒背如流,提起快板书中的任意一句,都会不打任何绊磕地背出接下去的内容。
三
终于到了国庆汇演的日子,地点就在公社大院门前广场的戏台上。平日里,公社召开大会,开展文艺演出都在那里。从上小学开始,我多次在那里参加“六一”体操比赛。那天,尽管心里依然忐忑着,但不管能不能上台,上台会是什么效果,我还是换上祖母给我准备的半新不旧的白色衬衣和蓝色裤子,在老师带领下,跟着几十名同学向着目的地进发。
到了演出现场已经黄昏,看到广场上已经聚集了很多人,除了各个学校的师生,还有许多附近村子里的群众。再看戏台上,张灯结彩、红旗招展,大喇叭里循环播放着《浏阳河》《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以及《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到处都是一派热情洋溢、热闹喜庆的景象。位于广场前部中央的位置,是各个学校的师生们,他们或拿着书本席地而坐,或坐在自己拿来的板凳上,四周则围满了看热闹的群众。
这时,薛老师把我和安明厂叫出队伍,来到戏台后面,让我们在那里再排练排练,并叮嘱我们不要紧张,时刻准备上台演出。本来刚到这里,被现场热烈的氛围感染,心里有那么一会儿变得亢奋,也不那么紧张了。但老师的提醒,却让我的心情又紧张起来,和安同学排练的时候,我几次不是忘了词,就是说话打绊磕。
从后台看过去,广场上灯光昏暗,虽然看不见人脸,但却能听到人们的喧哗声。主持人宣布演出开始后,广场上才逐渐变得安静下来。那时候文艺汇演也没有节目单,所以我们不知道自己第几个上台,只能在后台等着。等着等着,我们就有些不耐烦,也没有多少心情排练,就来到广场的戏台下看起了节目。戏台尽管处于高处,但因灯光并不明亮,音响效果也很差,台上人只能看到个人影,也看不清面部表情。上演的节目有秦腔《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片段,有“忠字舞”、革命歌曲大合唱等节目,也有笛子、二胡、唢呐等民乐独奏。当然,各个学校送演的节目多是一些舞蹈、合唱、快板书等。
看着看着,居然有一个学校参演的快板书名字也是《学雷锋》,当两个演员说到“毛主席号召学雷锋,全国人民齐响应。齐响应,齐歌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时,我一时回不过神了。“这不是和我们的节目一样吗?”我对安同学说。这时,我看到了薛老师,薛老师也看到了我们。他从坐着的人群中走出来,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安心等待,就走出了我们的视线。我想,他可能是找文艺汇演的组织者去了。
不一会儿,薛老师回来了,他带着一些沮丧的神情对我们说:“你们的快板书不能上台演出了,改成我们学校准备的另一个舞蹈节目。”说着,老师还拍了拍我和安同学,以表安慰。听到这个消息,我既感到庆幸,又感到遗憾。庆幸的是我悬着的心放下了,不会因上台没演好而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遗憾的是,准备了几个月时间,所花的精力和功夫算是白费了。
那次当演员而又未能上台演出的经历,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在我的人生之旅中,时常会想起它,尤其是在舞台之下看演出的情景。耀眼的灯光之下,一直带着忐忑不安心情的我,挤在一堆伸着脑袋的人群之中,台上台下如梦似幻,不知是今还是昨、是真还是假。到底还是不能知道我登台演出会是什么效果,但漫长的准备,考验了我,也培养了我对接受任务的态度。
所有的经历,并非为了得到,未能出演,我依然是一个演员的角色,体会了做一个演员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