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还是在1988年到过一趟安徽亳州,那时候是在船队上,到亳州装烟煤,船停在装卸的港口,装完开航,根本没有进城的机会。
一、药都亳州
刚过大伏,朋友约我一起去亳州,没有丝毫犹豫,欣然赴约。这个地名不是听人喊,单就这个“亳”字显得有些生辟,总有人把“亳”字读成“毫”,这个字有它特定的历史,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验证。最初在树上生活的类人猿在食物稀缺时食用落到地面高度发酵的果实,食用之后高效地转化为脂肪,给他们带来旺盛的新陈代谢,使毛发逐渐脱落或演化为汗腺。这种进化解放了四肢,帮助人类站起来征服世界。从毫毛到建亳,褪去毛发,学会种植,建立城市,可谓“拔一毛而宅天下”,也是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过渡。
不久前应朋友之邀一起去亳州考察药膳,我们一行7人开着别克商务车凌晨三点出发,历经5个多小时的路程,赶到亳州吃早餐,这里的两种汤别有一番滋味,只有几块钱一碗,一种是在豆浆里面加了盐水黄豆,加一些大头菜腌胡萝卜切成丁撒在里面,奇香无比,当地人称此汤为马湖。还有一种“sa”汤,传说是乾隆有一天喝到一老妇的一碗鸡汤里面打了鸡蛋的汤,他觉得味道特别美,便问老妇是什么汤,老妇耳背,反问“啥?”,季晓岚接过话题,告诉黄帝这叫“sa”汤,月字旁边一个天,然后下面是一个韭字,取其意为“天子月下救命汤”。
每一种传统美食的背后一定会有一段历史故事,初到亳州品尝的这两种汤也有这样的典故,我赶紧将墙上的介绍拍下来,以便回家写文章时摘录。早餐也吃不了多少,点上一碗汤,再来两个包子或蒸饺就足以饱腹了。
入住酒店后当地来接待我们的几位年轻业务员将我们带到了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据说这是目前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药材批发市场,我们到这里已近10点,人并不是很多,接待我们的人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便解释道:这个市场就跟你们当地的蔬菜批发市场一样,早上两三点就开始人挤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药材商人早早就来选购他们所需要的药材,卡车一辆接着一辆,这个点早市已经结束了。
这里真是让人开了眼界,经营各种药材的店铺一间挨着一间。接待的人介绍道:这里的药材没有假货,而且价格便宜,不论你量大量小商家都一样热情接待,几乎全国的药商都是从这里进的货。亳州有两大支柱产业,一是药材,还是就是酒,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古井贡酒,这两个产业每年都有几百个亿的产值。我们楼上楼下跑了一圈,占地面积非常大,我们只是跑了冰山一角。同行的人选择了一些常备的药材,都觉得很是满意。
中午我们来到了怀养堂,这是一家以药膳为主的饭店,进入店内药膳文化便扑面而来,让人顿感在药神华佗的故乡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这里有专门的药膳传承馆,介绍从清代至今几代人从事药膳的历史。此次我是跟随杨老板一同来考察药膳的,他楼上楼下用手机到处拍摄,恨不得将这里的一切都搬回家进行研究、参照,然后自己在家乡开设一家与众不同的药膳馆。同行的人也都看得出他的兴奋和认同感,他表示选择走药膳这条路是正确的,一定要回家将这个项目认真研究、策划、实施。
二、亳州药膳
中午的菜品点的大都是药膳,桂花三楂糕、石烹茴香蛋、茯苓芝麻鲈鱼、黄精猪手煲、芍花鸡、肉桂手撕兔,单就这些菜名就知道它们都与药有关了,一道道菜细品后才觉得品味一流,烹制用心,用药合理。稍懂一点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就是调阴阳,甜品用桂花搭配显得其味甜,鱼为水生,属阴,烤制后便降低了它的阴性,而鸡为火性,要用水煮,这样才能综合其本性。这些道理对药都的人来说都是常识,自然是做得很得体,让你挑不出毛病。芍花鸡采用了中药材芍药又搭配上石斛、人参、虫草等名贵中药材,和芍花配合起来,加之精选小母鸡混合起来进行清炖。口感清新不腻,且有美容养颜,养血补气的功效,同时还有平肝降燥的效果。这道古道芍花鸡对于女孩子有美容养颜的效果,还对身体非常好,亳州无假药,对于喜欢喝鸡汤的人来说,其颜色金黄,味道鲜美,是此店的招牌菜,也是亳州的名菜。
陪同我们午餐的酒厂老板王总向我们介绍道:“这石烹茴香蛋就是将这些鹅卵石炒热,打几只鸡蛋加佐料炒,就是一道美味的菜,大家千万别吃这石头。”
和我们同车来的韦总夫妇来过亳州多次,他们一直跟王总合作销酒,此次来我们算是沾了韦总的光。韦总向王总介绍道:“这位是我的好朋友杨老板,他来是为了考察药膳,打算回去开个特色饭店,将来一定会用到我们的酒,这样我们今后就会成为合作伙伴。今天他到怀养堂一看就眼睛发亮,到处都被他拍了下来,恨不得现在就回家去开店,刚才叫他吃饭他都没心思。”
杨老板起身敬了王总的酒:“王总,初次来亳州感谢你的盛情,提供我们这次考察药膳的机会。如果我们要来学习药膳的操作流程应该如何安排?”
王总是一位不到40岁的帅哥,他起身应道:“这一点请杨老板放心,你来亳州我们一切都会为你安排好,学习,吃住你就放心吧,毕竟今后我们会成为合作伙伴,到时还得靠你帮我们多销一些酒呢。”
三、亳州鱼头酒
大家边吃边聊。菜都动了筷子,唯有茯苓芝麻鲈鱼没有人动筷子,王总的助手陈总告诉我们:“我们亳州河少、水少、鱼少,但无酒不成宴,无鱼不成席,但凡有尊贵的客人来时一定是要点鱼的,但吃鱼之前必须要喝鱼头酒,以示对贵客的尊重。鱼头酒3杯起步,能喝的人也有可能喝到6杯或更多。喝完鱼头酒后再由客人剪彩,也就是开始动筷子吃鱼,这就是我们本地的习俗。”
我们并不清楚这鱼头酒该由谁来喝,服务员拎来一瓶酒,这是王总公司生产的最新品牌“事事顺”,他们说以前这酒名叫“古井贡酒”,在广东那边一直没动静,便问当地人是怎么回事,广东人说他们忌讳这“贡”字,因为这个字与敬先人有关,喜事都不会用这种事,所以他们把酒名改成了“事事顺”,以图个好彩头,果然名字一改生意便比之前好了许多。服务员拎着“事事顺”酒径直走向杨老板,大概他是坐在王总身边,服务员看得出这应该就是东道主请来的客人了,服务员先为杨老板倒上一小杯酒。
“俗话说:无鱼不成席,无鱼不成宴。鱼儿一上桌,鱼头酒要喝。鱼头酒儿香,老板好运长;鱼头酒儿甜,老板越来越有钱;鱼头酒儿浓,老板今年要走红。你是王总请来的贵客,理当先要请你喝这第一杯鱼头酒。”
杨老板很配合地喝了服务员敬的酒。接下来第二杯又开始了:“好酒敬双杯,老板你找情人不会累。”又一杯一干而尽。第三杯:“鱼在盘中卧,美酒喝三个。万里长城永不倒,鱼头酒三杯少不了。”看今天这架势少了3杯还收不了场。果然,服务员见客人酒量还行,再行劝酒:“头三尾四敬个鱼尾酒,鱼头鱼尾,顺风顺水。”这时的杨老板连喝3杯后开始推迟:“对不起,我酒量不行,能不能少喝点?”“没问题,杯碰唇,福临门;唇碰酒,啥都有。酒半杯情满怀,留点空间给未来。”杨老板终于把这6杯鱼头酒应付结束,还好他有点酒量,只是平时开车不喝酒,今天这几杯并不为难。
感慨于这鱼头酒满满的仪式感、亳州浓厚的酒文化,也佩服务员的随机应变能力,想必这套敬酒词他们都能灵活运用,足以应付客人的各种表现。我在一旁暗暗地将这些词记在心里,想将这里独特的酒文化带回家乡,也算是一种学习和借鉴。
四、亳州酒业
午饭后我们被带到古井贡酒厂,一路上可见道路两侧到处都是各家酿酒企业,难怪乎酒是亳州的支柱产业。王总开玩笑跟我们说:“在我们古井酒厂地上的蚂蚁能喝一斤酒,麻雀都能喝三两。”接着他又解释道:“蚂蚁不是一次性能喝这么多,它的一生整天都在酒厂,每天进入体内一点点,一生加起来差不多有一斤酒。而天上飞过的麻雀往来于酒厂,它的一生至少也会有三两酒到了体内。”尽管这是玩笑话,但足以显示酒都的盛名,他们用这种夸张的说法对自己酒的品质显得格外的自信。
进入古井酒厂,有专业的讲解员为我讲解古井贡酒的历史,提到古井贡酒必然要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三国时的杰出人物曹操,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亳州产的“九酝春酒”和酿造方法进献给汉献帝刘协,自此一直作为皇室贡品,曹操也被史学界命名为古井贡酒的“酒神”,在酒厂对面的广场上就有一座高大的“酒神”塑像。古井贡酒以其“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独特风格而著名于世,直到今天成为亳州的支柱产业。
我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了酒厂的制作流程:“大家知道酒喝多了之后都会有头疼的现象,这都是因为酒中有一种成份没有提取得尽,导致人喝多了就有头疼的感觉,有一名女技术人员她成功攻克了这一困惑酒界多年的难题,酒厂奖励她一套100多万的房子,以表彰她对古井酒业的杰出贡献。”这种技术至今仍是该厂的核心技术。
来亳州的酒厂最值得参观的当数古井贡酒博物馆,这是来酒厂必去之处,它是一个展示中国传统酿酒工艺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不仅展示了古井贡酒的历史与发展,还提供了丰富的展览和互动体验,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这款著名酒品的背后故事。我对酒并不是太感兴趣的,但我对酒文化倒是很感兴趣,也略懂点酒,大体能品尝出酒的优劣,在这里正好可以品尝到亳州的地方特色酒。在品酒区,我们每人品尝了一小口上世纪八十年代酿造的酒,售价每斤8000元。
最带给人震撼的还是古井贡酒的地下酒窖------“无极窖”,无极酒窖将悠久的古井酒文化与亳州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相结合,并吸收西方酒庄风格,可谓融汇古今、横贯中西、错落有致、高低呼应、左右通透、阴阳和中、独具一格,堪称“天下第一窖”。窖内有明代、清代、近代等窖池所酿造的原酒窖藏区,并设有专门的原酒定制区和中国首家酒票号——无极票号。
进入地下酒窖犹如穿越在时光隧道中,这里常年保持恒温,酒厂的解说员告诉我们,地下酒窖借鉴了曹操的地下运兵道的建筑理念,采用无梁建筑结构,将古代的运兵藏兵之所转变成为窖藏美酒的地下宫殿。透过古墙上的孔洞,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去观察酒窖内的窖藏情况,在暗淡、昏黄的灯光下,一尊尊裹着红布的陶制酒坛,有的标注着姓名,有的标注着年代,整齐地排列着,上面挂着尘土,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气息。酒窖中还有唐、明以及清代的窖池所酿造的原酒窖藏区,这是古井贡酒厂的“镇厂之宝”,一坛几十斤重的酒可拍出几百到上千万的天价,参观的人都被这里的浓浓的酒气所感染,都期待能够品尝一杯。
五、请名医号脉
到亳州请名医号脉是我们这一行的另一个主题,但这个主题与我关系并不大,因为在这之前我并不知晓他们此行还有这样一个计划,那位老中医是从外地特地赶回亳州的,我们到亳州的时间也是根据这位名医正好在亳州的时间来决定的。
在亳州的第二天,按照计划我们上午10点到王总的公司去看中医,在王总办公室聊天中对这名尚未谋面的中医有了个初步了解:张超伟,与我同龄,是创办于清朝康熙年间亳州著名中医堂号“保和堂”第九代传人,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上造诣深厚,尤擅中医妇科、儿科、五官科、消化科。是当代著名的中医药专家,注重中医的临床研究,开设社区医疗中心让群众花最少的钱治好病。著有《华佗医药传承与创新》一书。
我们一起来亳州的7个人中有一名司机没来看中医,还有除了我之外的5个人先后去给张医师把脉诊治。我之所以没去,一是因为身体没有病,二是我自己也是学中医的,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有所了解的。据他们看好出来的人介绍,这个医师果然名不虚传,左右手各把脉搏约3分钟,再各把颈部动脉各2分钟,然后问疹、开药。我把杨老板的药方拿来看了一下,共16味中医,也都是我们平时所熟悉的一些中药,但专业的医生对药的配伍则各有不同,常听人说,古人有“药过13医生不沾”之说,就是药方都控制在13味以内,最近我看过不少中医开出来的药方里的中药都在20味以上,张医师所开的16味药已算是少的了,这跟现在的中药的味性是有关联的,其中不少都不是野生的,种植的较多,有些中医抱怨:“不是现在的中医没有水平,而是药不再是以前的药了。”
几张药方上的最后一味药都是灸甘草,这是一种调和药,同样也能延长药的功效。他们5人每个人都拿着一张药方如获至宝,午饭后去了当地的同仁堂抓药,当地人介绍说同仁堂的药性好,比其他药店贵几块钱,但质量不含糊。我们都去了同仁堂药店,药剂师们将药抓放在天平上,分成5等分,所有的剂量非常严格,这个动作与我们平常在药店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一般的中医店是凭手感分成几等分,在剂量上并没有这般严谨。16味药都称好之后由另外一名药剂师按照药方上的名称一一核对,然后拍照留存。这些动作也是让在场的人佩服不已,都认为同仁堂这个百年老字号并不是浪得虚名。抓好药之后大家商量了一下,是在这请人家煎熬好了寄回去,还是将药带回家自己煎熬?最后决定将药带回家,找家药店请人家煎熬。我提醒他们:“最好你们是早上送去请人家煎,别超过上午11点。”他们问为什么?我说上午11点前为阳,过了正午阳气开始下沉,阴气开始上升,不利于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