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沃土,书写无悔人生(散文)

秦羽弦 2天前 26

题记:一个好的创作者,笔耕的永远是自己脚下深爱的土地。

农民作家房国臣出书啦!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诗朋文友圈传开了。做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一直关注着本地作者的作品。对本地作者所写的诗集文刊均有收集和收藏。

在网络发达时代,把自己写的作品保存和发表在网络平台上,似乎是一种常态。但大多数作者都有一种纸刊情怀,总感觉只有发表在报纸上和书刊杂志上才算真正的作品。

笔者通过交谈和微信了解得知:

房国臣先生从1971年2月25的《红色社员报》发表刊登第一篇文章开始。历时半个世纪,笔耕不辍。先后在报刊和微刊发表新闻稿件、诗歌、散文和民间故事近千篇。

2020年被骋为双辽市民俗协会副主席。其写的诗词《颂百名英烈一陈树棠》入选吉林省退军人事务厅编写的《百名英烈.百首诗词》一书,并获优秀奖。

2023年10月,散文《老家的桥》入选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一书。散文《百年的王河船口》在《中国乡村》第三季征文中获优秀奖,并刊登在2023年第四期的《中国乡村》纸刊杂志上。

2024年7月《河套的春天》刊登《中国乡村》纸刊杂志第二期并获优秀奖。2024年《故乡的东辽河》刊登8月23日《四平日报》城市记忆版。还先后加入了四平市作协会员,双辽作协会员,双辽诗词协会会员,四平诗词文学社会员,吉林省桑榆文学社会员。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房老师为了分享自己的喜乐。在《诗和远方群》诗友辽河体育公园采风活动中,还向每位诗友赠送了签名的书籍。

曾在政府机关工作,精通诗词歌赋的文友常工老师给予房国臣很高的评价,他说:“首先感谢国臣老师赠书,我得以求知的态度虚心向你学习,你能够把家乡的这片沃土,用你的散文和诗歌写出来,这就是爱国爱家的一种家国情怀,国臣老师能够把工作生活在东辽河流域内的人和事,用朴素的语言,把心中的爱付诸到文字上,展现给广大的人士,这就是一种自我人生价值的体现,辛苦了!”

诗友朱德天老师还即兴赋诗一首:“勤劳朴实房国臣,文学沃土苦耕耘。《花开田园》一部书,精神财富传后人。”

笔者怀着尊重和好奇的心理问道:“房老师,您好!您能把您出书的经过谈一下吗?”

房国臣说:“我生活在农村,历任小队生产组长、记工员、读报员、会计,大队理论辅导员、民兵连副指导员、农业技术员等。虽然角色平凡,每做一件事都记录了人生风彩。家乡的这些年的变化,我不但是个见证者,更是个参与者。与农业、农村、农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尽我所能把他记录下来,也把在民间的传说故事搜集整理成文字保存下来,我一直有一个作家梦。2024年沈阳市老同学李凤岐,军中才子也是上校军官。清明节回双辽老家祭祖,得知我的情况后。特意来我家规化商谈出书一事,由他全资赞助。回沈阳后又请沈阳军区书法家郭东升先生为我的书《花开田园》书名题字。经过数月的整理校对,排版印刷,于七月十三日在沈阳出版,老同学李凤岐解决了我一生著书的愿望。”

房国臣又说道:“我的这本书的书名《花开田园》是由双辽市作协诗词协会主席李岱蔚先生给起的。他系吉林省小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还为我的书写了序。各文朋诗友和老同学得知我要出书,也纷纷写诗祝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这个快节奏的网络和金钱时代,我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去追寻心中的那片净土。愿房老师写出更多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农村、讴歌新时代、反映新生活,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新作品来!

2024.9.27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