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散文)

林渊墨 6天前 21

这些年,无论是体检还是去医院看病,医生总会跟我交代一句“吃得清淡点”。我曾在医生面前自嘲,干脆叫我出家算了。言外之意,去庙里吃斋饭,只吃素食。

其实,医生口里的“清淡”只是要求食物少油脂,并非戒荤,“吃素”则不然了,要求松一点,起码也要远离肉食。素食,有多种分类,最严格的,连葱蒜韭菜等都不能吃,但没人这么严格地执行。现代人包括和尚尼姑,都讲究养生,葱蒜韭菜对人体的好处多多,且能去腥气提振菜肴的味道,怎么能轻易放弃呢。我们常见的都是不严格的素食,不但包括这些所谓“五辛”味儿的蔬菜,还包括奶蛋,甚至包括海鲜。吃素,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没发明火之前,怕吃生肉得病,所以,只吃植物的根、块、茎。如今颇为时尚的吃素,其实源于佛家的“不杀生”戒律。但我没想到,有人吃素,源于家境清贫。

1998年初,由于上班路远,我换了一家公司,是做电脑显示器的,我在那里做会计。和我一同招进公司的还有一位年轻人,是老乡,来自辽宁。人事部的人说,特意这样搭配,性格相近,生活习惯相似,便于配合。挺有道理的,不愧是做人事工作的。我称他为小王。起初,每天吃公司点的外卖盒饭,自己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匆匆扒进肚里了事。后来,楼下有了食堂,员工就改在食堂吃饭了。每次打好饭,小王就坐我对面,我们两人就默默吃着,偶尔闲搭几句。我每次都注意有荤有素,但看他的菜盘里经常是土豆、卷心菜、绿叶菜,有时会出现豆腐。起初我并没在意,因身体原因或服药原因偶尔忌食鱼肉不足为怪。时间久了,我看他没有丝毫改变。一次吃西红柿炒蛋,我看见他最后把西红柿吃了,却把鸡蛋跳出来放在盘边。饭后散步,我没忍住,一问,方知他吃素。

好奇心驱使,我又委婉地打探原因。他比我要小几岁,也就二十七八岁的的样子,现在养生从年轻开始,但不至于他有什么宗教信仰,甚至是一个佛教徒吧。原来,小王家在农村,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将他和妹妹带大,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平时很少吃到肉,渐渐地就养成了不吃荤的习惯。即使后来生活有些改善,他还是喜欢素食。我说:“鸡蛋总归要吃点了,不然营养不足。”他竟然有点腼腆地笑了:“是的,我正试着接受,但,还是觉得有点腥。”我们当时的公司,经营情况并不好,常常发不出工资。谈起前途,他不无忧虑,说:“自己趁年轻出来闯闯,一家的希望都在自己身上。”吃素,也能省几个钱呢,这也许会给他一点坚持下去的动力。吃素较之吃荤,花钱肯定多点。我没考虑到这个,心中觉得不是滋味。

吃素好处多于坏处,单就身体而言,减少油脂摄入,肯定有利于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另外,美容美颜,减轻体重,保持身材匀称。总体而言,既有“里子”,又有“面子”。至于提高智商的说法,不敢苟同,据说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泰戈尔都是素食主义者,但我以为,这些还是个案,不足为证。

所谓习惯,就是惯性。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改变是很难的。如果不下决心,很难将吃素坚持到底。就是偶尔吃吃,一般人也不易做到。因为,肉实在是太香了,诱惑力一直是人类无法拒绝的。

1999年春天,我们财务部搞了一次无锡游。记得有点偏早,是3月底。春天来了,但运输温暖的春风车队有点拖拖拉拉,走在明媚的春光里,明显觉得出春寒料峭。到了太湖一看,春游的人竟然很多,有些景点还排着长队。估计春天里人的心情差不多,像草芽,捂了一个冬天了,都急着发芽冒头。

来到开原寺,楼堂殿房一顿转悠。心细的把铭牌默读了一遍,多少收获一点心得;粗枝大叶的走马观花,也没弄出个所以然来。一会儿的工夫,日上三竿,好开午饭了。我们来到预订的房间,是寺庙里的一个房间。我没想到,午饭就在这山中的寺庙解决。落座时,有人说,中午吃素食。我这才意识到,这才是午饭放在寺庙里的缘故。寺庙素食,是宫廷素食、民间素食之外的一个重要大类,且因烹饪之地缭绕着诵经声,可能更显得正宗,更被认可。当时我正当壮年,母亲每次见我都说我瘦,在农村人的观念里,瘦就不富态,日子过得不咋样。我正是狂吸油水之年纪,听说吃素,心里冰凉。菜,很快一盘一盘上来了,除了青菜能立马辨别得出,大部分菜肴因为酱油着色、勾过芡,一时吃不出是什么食材做的。吃饭吃出了情趣,大家边吃边猜,嘴没过瘾,脑袋过瘾了,等服务员报出菜的谜底,猜对的猜错的都是一阵哈哈大笑。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盘“红烧鳝段”,酷似鳝鱼的口感和味道,其实,它不过是豆制品的摇身一变。就像有的地方炸的“面鱼”,是鱼的样子,却和鱼的味道相差甚远。

午饭后返回,车行不到一半,和我坐在最后一排的同事小宁,小声和我耳语,问我包里有没有什么吃的?显然饿了。为什么这么快就饿了?显然午饭油水太小。他这么一说,我肚子也咕咕叫了,找出一包饼干,我俩一“干”而尽。看我俩带了头,一车人都找出包里的小食品,牛肉干、蜜饯、蛋糕乃至糖果等等,大快朵颐。我在广西柳州工作几年后,搬了次家。小区西门对面的马路上,开了家素食自助餐厅。一个周六,我去吃了一次,心里还盘算着,如果饭菜质量不错、价钱合理,以后每周都来吃两次,正好契合我减肥的需要,医生给的指标是减掉20公斤,任务何其艰巨!但我好在没有打退堂鼓。够素的,除了蔬菜就是一些豆制品,那个溜豆腐,盛在一个不锈钢大餐盘里,白花花的,很耀眼,无言地在那里自证清白。必须坦承,我吃了一顿,就再也没去,直到那家餐饮店歇业。上海有一家“名仕”包子店,名气有点大,它只卖素馅包子。浦东有家加盟店,因家人爱吃,我每次路过都会买两盒带回来。上一次,我闹出了笑话。

“买两盒菜包,两盒肉包。”我老远吆喝。一名女服务员看过来,我开门见山,担心车停路边被处罚。

“不好意思,我们只卖素馅包子。”服务员笑着提醒,将菜包装进塑料袋递给我,她并没责怪我。

积习难改,顺口就来。我感到不好意思,说句“对不起”,逃也似地离开。

本不想说了,不习惯吃素的人,离不开荤菜。但做人必须自律。前面的小宁,在我离开那家公司几年后真地“开荤”了。不知什么原因,业余时间,他参与了赌博,越赌越大,结果丢了工作,把房子也卖了,用于还债。吃素与生活的清贫有关,吃素却无法做到清心寡欲,居然和这些恶习沾边。世界上很多事,如果两个点联系起来思考,实在是可笑,而且有时候会得到一些令人惊讶的判断和结论。

因为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除了特殊人群、特殊需要,从健康方面着想,现代人普遍吃得比较清淡,但还不是吃素。东西方饮食,差别巨大。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几乎就是素食动物。所以,有舆论认为,体育比赛中,虽然出过王军霞、刘翔,但那些拼爆发力、速度和耐力的项目还是鲜见中国人的身影。再进一步讲,食肉动物凶悍、狂野,比如狮子老虎豹子,食草动物温顺、柔和些,比如牛马羊。这是动物学家、生命科学工作者的事儿,我没能力去多钻研,简单想想,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其实,以偏概全,即使这是真的,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来到上海后,我试着调整下饮食习惯。慢慢接纳海鲜,偶尔也去吃吃西餐。我觉得,中餐选材广泛,庞杂,口味偏重,尤其我的老家东北菜,在有些南方人心中,上桌的菜,那是一盘盘咸菜。西餐相对单调些,和我国的草原民族好有一比,以牛羊肉为主,只是口感追求鲜嫩。比如五分熟的牛排,在我看来,难以下咽。做法上,差在西餐少了个“炒”,而恰恰是这个炒菜,奠定和巩固了东方美食的灶台。要说的是,中国人离不开植物油,炒菜前必是油打头阵。而欧美国家,最爱芝士,导致一些国外的中餐馆,为适应当地人口味,炒青菜都不得不放点奶油。至于主食,西方的面包,较之东方的米饭热量高,高热量食物输送的热量超出了人体消耗的能力,也会变成脂肪,过度了,和吃荤殊途同归。

我们的一日三餐中,包括鱼肉蛋,所以是荤素搭配,科学合理,并非西方人认为的“素”。眼光开阔一点说,中国人“不是吃素的”,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当前,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面对美西方的围堵截抢,十四亿中国人从容应对,毫无惧色。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