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那些弯曲狭窄的小巷,是我曾经走过的路,是最熟悉的路。我经常会想起,也从来不曾忘记,它潜伏在我的梦里,刻在我的心里。
在我记忆的深处,第一个印象深刻的小巷,是在我十多岁的时候,去街里、上学的必经之路。当时处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家住在泰来县泰来镇城南的西侧,有一个明显的地标——石家油坊的西侧。这里地势比较高,如果去上学或者去街里买东西,从我家院落的东侧出来,往北走是一个比较宽的巷道,不是街道,两侧都是住户或者大菜园子。过了那个大菜园子,再往东南一拐,就是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小巷。
这个小巷,实际上就是一排住户,大约有十几户人家,每家房前有一个不大的也就两米左右的小醤栏子,里面大都会有一个大酱缸,上面蒙着白布,栓一个红布条,再有一些简单的洗衣盆、小凳子等;有的人家会种上几棵扫帚梅或步步登高花,还有的人家在夏天里,会把开满盆的月季花摆在外面的窗台上,引得路过的人都要多看上几眼。在这一排连脊的土房子的前面是大小高低不等的仓房或者堆一些杂物。在仓房与酱栏子中间便有一条窄窄的通道,人们就把这条通道成了东西通行的小巷。
小巷里居住的人家各不相同,那时候我年纪还小,没有辨别人家职业的能力,只能凭是否干净整洁来判断这家人的水准。在西侧有一户人家,窗户擦得特别亮,醤栏子里也是特别地整洁,尤其蒙大酱缸上的那块布,洗的白白的,每一次从那里走过,我都会多看上几眼,心里思忖着,将来我长大了,一定要过这样的生活。可是内心深处却有几许自卑,我家那破旧、低矮的土平房,满屋子的苇子叶,什么时候才能有所改变呢?这户人家成了我那时候的生活目标。我经常在梦里梦见自己在这里驻足,欣赏那些花草,羡慕那明亮的玻璃窗和干净整洁的小醤栏子。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也会天天路过一条小巷。那是1964年的夏天,我考入泰来一中读初中。从我家南边出来往西走几百米就上了八一路(那时候叫西城壕),再往北走四五百米,就会从路的西侧一排土平房前面穿过去,越过铁路就到学校了。每当早上或者晚上上学、放学的时候,家住在南头的学生都会从这里走过。那时候我还不满14岁,不同于小学时期那么多的好奇心,对于住户的情况不太在意了,而是与同学们一起边走边聊,说的都是学习上的事情,感受的是朝阳和晚霞,尤其是对于泰来一中茂密的绿树围绕的校园的那种喜欢和依恋,让我们的身心都沉浸在对于未来的憧憬之中。那条小巷留下我们求学的足迹,留下我们充满青春畅想的话语和笑声。然而,也留下了懵懂与迷茫。曾经一段时间,住宿的学生回家务农了,或者出去串联了,这条小巷突然静了下来。我不甘心在家里闲逛,我离不开可爱的校园,每天都去学校看看,有哪些临时性的活动就积极参加。即使没有事情,我也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在校园里转转,看看温室,看看果园,看看那些高大的白杨。这条小巷我一走就是四年,是我最幸福而短暂的初中生活与最迷茫的时刻掺杂的时光。
在下乡插队的那两年里,我经常走过的一条小巷是我张姐家的那条巷子。老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路两侧大都是商家的小门市,就在这一家挨着一家的门市房子的后面是一排排居民住的正房,为了居民出入方便,又不会因为设置大门而占用更多的土地,便隔一段就有一个狭窄的只能容一人走过的小巷子,这也是我看见的最窄的小巷。张姐家就住在这个小巷里面的大院子里。我下乡插队时,和张姐学做饭、做菜,她就像我的亲姐姐一样关心我。因为我没有亲姐姐,就把张姐当做了自家的亲姐姐。每当回县里有空,我就会去张姐家,她家是三间大房子,北面开门,靠西侧一进屋是厨房,在进屋是卧室,是张姐父母与弟弟妹妹住的地方,再进到里屋是张姐爷爷、奶奶和张姐住的地方。她家的日子过的很好,爷爷奶奶都很健壮,而且干净利落,我特别尊敬两位老人,也非常羡慕张姐家的生活,而且张姐教我学会了使用缝纫机。至今,我们都在齐齐哈尔市居住,已经成为50多年的老闺蜜了。那个窄窄的小巷在我的脑子里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1971年知青全部返城安排工作,我被分配到第三百货商店当营业员。这一年的十月我结婚了,家住在建设路与大十字街的交接处,也是现在农业银行的住宅楼所在地。我去上班,也必须走过一条巷子。从家里走出那个大院落,横穿马路,从一个大门洞进去,路过我经常挑水的那个水井房子,里面全是住户,这些住户的院子特别长,看不到屋子里的状况,而且拐弯抹角地大约得走八九分钟,再从另一个大门洞走出来,就到第三百货商店了。这样走,上班近了将近一大半儿的路程。我在三百商店工作了五年,先后生了两个女儿。有了孩子以后一年之内有送奶时间(一个小时),我上午把送奶时间和换饭时间合并到一起,就是中午吃早班饭,提前回去一个小时,十二点回来换吃晚班饭的同事。下午三点再回去送奶一次,然后回来结账、做五日联销、备货等等,即使回去晚一点儿也不影响孩子吃奶。这样一来,我一天在这个巷子里要走七趟。这个时候,没有心思观看谁家如何如何,只想着快点儿到单位,别迟到,快点回家给孩子送奶。忙忙碌碌地走来走去,一走就是五年。这五年,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于1976年10月被提拔到第二百货商店任副主任,以工代干,1979年转为国家干部。这个小巷不仅留下了我匆忙奔走的足迹,也留下了我白手起家,勤恳工作的身影以及充满青春活力,不服输、不气馁、不落后、不取巧的一股韧劲,为我的后半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我曾经走过的那些小巷都已经被高楼覆盖了,它们消失在现代化的小区之中,无了踪影,那些温馨的回忆留在了我的梦里,我的笔下。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我已经过了七旬,奔八的人了,每每静下心来,回忆往昔,突然觉得,我的人生之路犹如那一条又一条小巷,虽然狭窄、弯曲,却是那么扎实,充满烟火气。只因为有了这些小巷,才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我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敞,越走越亮堂,越走越幸福。
这些小巷,联结着我生命的轨迹,记录着我付出的艰辛,见证了我实现内心理想的不懈努力。人生就是如此,没有一条宽敞的大道任你直达终点,必须走过那些崎岖,越过那些坎坷,穿过那些迷茫,才能看见彩霞满天!
2025年2月5日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