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寻陶:泥土与火焰的眷恋(散文)

白逸遥 2天前 26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当心底对故乡的思念冲破时间与距离的藩篱,如汹涌潮水般袭来,我便义无反顾地踏上归乡之路。列车疾驰,窗外景色似被一双无形的手快速翻动的画册,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那些冰冷又繁华的景象迅速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乡村连绵起伏的山峦、广袤无垠的田野。两者交织,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天然水墨画,每一处笔触都晕染着熟悉与亲切,我的内心也随之变得愈发柔软,仿佛被故乡那温柔的怀抱轻轻拥住。

我此番归来,只为探寻即将在岁月长河中隐匿消逝的乡土文化——土陶技艺。它宛如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联起我童年的点点滴滴,更是故乡漫长历史最生动鲜活的见证者,承载着数不清的往昔故事。

记得小时候,村子东头那座土窑,于我而言,是神秘莫测的梦幻之地。每当窑火点燃,浓烟从烟囱滚滚升腾而起,我就知道,一场泥土与火焰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奇妙旅程拉开了帷幕。那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呼朋引伴,一群孩子像欢快的小鹿般奔向土窑。我们紧紧地围在窑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扇紧闭的窑门,小小的心里满是对开窑时刻的热切期待,仿佛那是一场举世瞩目的盛大演出。

开窑的那一刻,仪式感满满。窑门缓缓开启,炽热的气息瞬间扑面而来,其中裹挟着泥土经过高温煅烧后独有的醇厚气息,那是一种质朴又充满力量的味道,混杂着大地的深沉与火焰的热烈。窑工们戴着厚实的手套,小心翼翼地将一件件土陶制品从窑中搬出,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敬畏。这些土陶形态各异,有朴实无华的陶罐,罐体上的纹理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有实用的陶碗,碗沿的弧度恰到好处,盛着生活的烟火气;还有各种各样的陶玩具,每一个都被赋予了独特的造型和灵魂。

我曾有幸得到一个陶制哨子,它被塑造成一只可爱的小公鸡模样,浑身散发着泥土质朴的色泽。只需轻轻一吹,清脆的声音便会在空气中悠悠回荡,那声音宛如天籁,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欢乐的童年时光,也在我心底种下了对土陶热爱的种子。

这次回到故乡,我片刻未歇,第一时间前往拜访村里仅存的土陶艺人---李大爷。李大爷已至古稀之年,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如沟壑纵横,却磨灭不了他眼中对土陶的炽热光芒。他投身土陶制作已有五十多个春秋,五十多年的时光里,他与泥土、火焰为伴,每一寸光阴都倾注在了这门古老的技艺上。

他的作坊是一间略显破旧的瓦房,推门而入,一股泥土的清香和岁月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屋内堆满了各种泥土,它们颜色各异,质地不同,却都在等待着李大爷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墙边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每一件都被摩挲得光滑发亮,那是岁月和劳作留下的痕迹;地上和架子上摆满了未烧制的土陶坯子,它们形态初具,却又带着泥土原有的懵懂与青涩,仿佛在沉睡,等待窑火的唤醒。

彼时,李大爷正全神贯注地制作一个陶罐。他坐在一张矮矮的凳子上,面前是一个古老的木质转盘,随着他轻轻转动,转盘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像是在低吟着古老的歌谣。他的双手布满老茧,粗糙干裂,却又充满力量和灵性。只见他熟练地拿起一块泥巴,稳稳地放在转盘上,随着转盘的飞速转动,他的手指灵动地在泥巴上按压、拉伸、塑形,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那原本毫无形状的泥巴,在他的手中仿佛被注入了灵魂,一点点地发生着奇妙的变化,逐渐呈现出一个陶罐的雏形。李大爷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他凝视着手中的泥巴,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这即将诞生的土陶,那是一种跨越了时间和喧嚣的热爱与执着。

趁着制作的间隙,李大爷与我聊起了土陶的过往。他缓缓说道,我们村子制作土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土陶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从用来盛放粮食、维系生计的大缸,到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碗碟,几乎全是土陶制品。那时,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投身土陶制作,技艺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发展、精进,土陶产业也曾盛极一时,成为村子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忙碌的制陶身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火焰交织的气息,那是属于村子的独特味道,也是土陶文化繁荣的象征。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如汹涌的浪潮,无情地改变着一切。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凭借其制作便捷、价格低廉、不易损坏等优势,逐渐涌入人们的生活,迅速占据了市场。而土陶,由于制作工艺繁琐复杂,从选土、制坯、装饰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产量又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再加上其易碎的特性,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这些缺点使得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慢慢被人们遗忘在角落。从事土陶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曾经热闹的制陶场景如今已变得冷冷清清,只剩下李大爷等寥寥几位坚守者,在岁月的风霜中独自守护着这门古老的技艺。

李大爷的子女都在繁华的城市里工作,城市的灯红酒绿、便捷生活让他们难以割舍,没有人愿意回到这看似落后的乡村,继承李大爷这一身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手艺。李大爷也曾满怀希望地试图收几个徒弟,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土陶文化得以延续。他四处打听,寻找那些对土陶感兴趣的年轻人,然而,现实却一次次地给他泼冷水。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更向往轻松赚钱、快速出成果的工作,觉得土陶制作又苦又累,而且经济效益不佳,难以维持生计,纷纷婉拒了他的好意。

李大爷无奈地叹了口气,眼神中满是落寞与不甘,说道:“我这一身手艺,难道就要这么带进土里去了吗?”这句话里,饱含着他半生心血可能付诸东流的无奈,也有着对这门技艺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听得我心中一阵酸涩。

看着李大爷那布满老茧、伤痕累累的双手,再看看作坊里那些精美绝伦、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土陶制品,我的内心感慨万千。这些土陶,远不止是一件件普通的手工艺品,它们是故乡文化的鲜活载体,每一道纹理、每一种形状,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汗水,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追求的结晶。然而,在时代的洪流中,它们却岌岌可危,面临着被遗忘、被淘汰的命运,这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土陶技艺,李大爷虽已年迈,却从未放弃过努力。他拖着不再矫健的身躯,参加县里组织的非遗展览,在展会上,他耐心地向每一个驻足的人介绍土陶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制陶时光;他还在年轻人的帮助下,尝试在网上发布自己制作土陶的视频,希望借助网络的力量,让土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然而,现实却总是残酷的,市场对土陶的需求日益减少,他制作的土陶常常堆积在仓库里,无人问津,卖不出去。但即便如此,李大爷依然没有丝毫退缩,他每天依旧早早地来到作坊,像往常一样,熟练地拿起工具,开始一天的制陶工作。他说:“只要我还能动弹一天,我就绝不会放下这门手艺。”这份坚守,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快速变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动人。

就在李大爷为土陶技艺的传承愁眉不展、几近绝望的时候,乡村振兴的春风如一场甘霖,吹进了我们的村子。政府开始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土陶技艺作为我们村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终于迎来了曙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政府迅速组织了专业的团队,为李大爷等土陶艺人拍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团队深入挖掘土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以及李大爷等艺人坚守传承的动人故事,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珍贵的瞬间。纪录片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广泛宣传推广,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无数人被土陶技艺的魅力和传承人的坚守所打动。

同时,政府还邀请了专业的设计师,对土陶产品进行创新设计。设计师们深入了解土陶的特性和传统工艺,将现代的审美理念和时尚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开发出了一系列独具创意的土陶工艺品。比如,将土陶与现代灯具相结合,设计出的土陶灯具造型古朴典雅,灯光透过土陶独特的质地,散发出柔和而温暖的光芒,既实用又富有艺术感;还有设计精美的土陶饰品,项链、手链、耳环等,每一件都独一无二,将土陶的质朴与时尚的设计完美融合,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村里也充分利用废弃的土窑,将其改造成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土陶文化体验中心。体验中心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精美的土陶制品,从古老的传统器具到现代的创意工艺品,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还设置了专门的体验区,摆放着制作土陶的工具和设备,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亲手体验土陶制作的乐趣,感受泥土在手中变成艺术品的奇妙过程。

如今,每逢节假日,土陶文化体验中心里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小手在泥土上摸索,试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有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一起体验土陶制作的浪漫与温馨;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在土陶中找寻着过去的回忆,感慨岁月的变迁。在这里,人们亲手制作土陶,感受泥土与火焰交织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深厚内涵。

李大爷也变得忙碌起来,他不再是那个独自在作坊里默默坚守、无人问津的手艺人。现在的他,不仅要专注于制作土陶,还要抽出时间给游客们讲解土陶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他站在体验中心的展示台前,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土陶的故事,眼神中充满了对这门技艺重新焕发生机的欣慰与喜悦。看着热闹的场景,李大爷感慨地说:“没想到,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看到土陶重新活过来、火起来的一天。”

这次归乡,让我深深领略到乡土文化那无与伦比的深厚底蕴和顽强不屈的强大生命力。土陶技艺,这一承载着故乡历史记忆与情感温度的传统手艺,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历经风雨洗礼,却始终顽强地屹立不倒。它就像一颗深埋在泥土里的种子,即便被黑暗和寂寞包围,即便经历了无数次的寒冬与霜雪,只要有一丝希望,只要有人用心去呵护、去浇灌,它便能重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乡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根,是我们心灵永远的归宿。无论时代如何日新月异,无论我们漂泊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能忘却自己的来处,不能忘记这滋养了我们祖祖辈辈的乡土文化。那些古老的技艺、传统的习俗,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它们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与情感。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用心去保护、去传承、去创新,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新活力。

归去来兮,在这片熟悉又亲切的土地上,我找回了曾经失落的童年记忆,也清晰地看到了乡土文化充满希望的未来。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心,用心去守护、去传承,那些质朴无华却又蕴含着无尽力量的乡土文化,必将如那熊熊燃烧的窑火,永不熄灭,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温暖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长河中永不干涸的源泉。

二0二五年四月十三日星期日

这家伙太懒了,什么也没留下。

最新回复 (0)